看惯了帝王美化史,很多读者往往就会认为创业的帝王有着很远大的心胸和志向,其实不是的。

1 朱元璋

朱元璋参加义军,目的不过是为了活命罢了,而且,参加义军还是留下来当和尚,朱元璋曾经非常犹豫,以至于用抽签算命问卦来占卜自己的命运。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朱元璋,很迷茫,其时24岁的朱元璋,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迷茫年轻人,当然,他其实也不普通,因为他遭遇的家庭灾难远超普通人家,是一个倒霉透顶的迷惘者。

要不是汤和先找到了参加义军的出路,并且写信来邀,朱元璋这个和尚还得一直当下去,直到某一天再像一条野狗似的流落四方。

请问,他何来远大心胸和志向?起码最初的创业开始,他是没有的。就如同别看马云现在大谈梦想,当年初创事业的他,天天跑销售,可不是兜售梦想,而是换钱求生存。

造成区别的,恐怕还是性格为内因,时势为外因,可归根结底,外因大于内因。不夸张的说,至少在1352年的时候,汤和比朱元璋活络多了,能闯能混。

那么后来朱元璋怎么就崛起,乃至成为天下之主呢,原因很多,这个话题下不多扯,只说一点,朱元璋这个人的性格和思维习惯,特别务实,特别理性,可能从小他当惯了村子里的孩子王,自带政治满分天赋,他的务实和理性的思维习惯,帮助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在前进,在自我进化,直到最后成为刀枪不入的绝对理性动物。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心胸和志向是一点点增长起来,老朱很稳。

人的阶层提高,本来就是个过程,绝不是朱元璋先想着当皇帝,然后再奋斗成真,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规律。

其实这个过程也发生在许多人身上,当你从穷困的家境慢慢奋斗成年薪百万,你的生活观,你的心胸,你的关注点自然也会提高,扩大,当然,前提是你别作死。

君不见,与朱元璋同时期的很多“有梦想”的,一起义就称王称帝的风云人物,他们缺少心胸和志向吗?不缺少,然而个个都倒在了梦想脚下。

2 刘邦

至于刘邦,怎么说呢,他的出身虽然比朱元璋强太多,然而不过也是小人物一个,可是他为什么会有超越阶层的心胸和志向呢?答案是,刘邦起事的那个年代,六国的臣民和百姓都纷纷把恢复本国,驱除秦朝作为创业目标,刘邦也只是顺应时势,掀起义旗罢了。

很多人其实忽略了一点,刘邦和秦始皇是同龄人,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正月,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就在嬴政挥斥方遒,横绝天下之际,刘邦在老家上班下班,业余生活蹴鞠是最大爱好。公元前218年,已经快40岁的刘邦当了个小官——沛县泗水亭长,差不多就是保安队长级别吧。这次当官彻底改变了刘邦的未来命运,然而并不是因为刘邦有志向和心胸。

任职期间,刘邦曾带队到秦都咸阳服徭役,看到了秦始皇出游,这个仅比自己大三岁的男人威风凛凛的仪仗和气势彻底让刘邦触动了:我擦,大丈夫当如是也!

然而,这不是志向,这只是白日梦罢了。事实证明,刘邦回到沛县后,除了吃了顿霸王餐赢了个老婆之外,没看到他做什么为了成为皇帝需要的努力。

直到时势发生惊人的变化,秦始皇和扶苏先后死去,赵高携秦二世为所欲为,杀死李斯蒙恬等文武干柱,脆弱的统一大局开始分崩离析,遂天下大乱。

这时候刘邦奉命押送凡人到骊山服徭役,途中不少人逃脱,当时让犯人逃跑的话,押送队伍可都是死罪。

这时候刘邦的不凡之处体现出来了——刘邦非常灵活,非常聪明务实,他干脆对犯人们宣布全部释放你们了,有的犯人被他感动,留在了他的身边,这也成为他起事的最初队伍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刘邦此时的行为堪比造反了,而陈胜吴广起义还没发生呢,刘邦知道自己身边这么十几个犯人肯定没啥大作用,但他又因为私放犯人身获死罪,怎么办,他直接跑了,开溜,躲到芒砀山群山之间了。

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后,沛县县令也想跟着造反,萧何曹参等人趁机劝县令召回刘邦,刘邦回来后,发现县令反悔,刘邦果断下杀手铲除县令,遂被众人拥为沛县县令,从此开始创业征途。

如果说朱元璋为人认真,理性,极端,那么刘邦几乎完全相反,他性格油滑,痞子气十足,头脑灵活,不受约束,当然,刘邦的政治能力也是相当强悍的,政治理性也不逊色于朱元璋。

总之,与其说是朱元璋和刘邦有着超越阶层的志向抱负,不如说他们有着非常适合时势的性格与思维能力。

尊重原创,感谢原创,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