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失語,唯石能言”

歲月匆匆無聲地從我們生命中流淌過,最後卻只有那看似毫無生命的石頭,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建築亦如此,歷史在它們身上投下了歲月的光影:“中有廳事,軒敞宏麗,縱橫可設百筵”這是小營街道的太平天國聽王府;“刻在石頭上的歷史”則被保存在清波街道的孔廟碑林;湖濱街道上的澄廬則記錄下亂世中的愛情故事……

在上城還有哪些古建築在等我們前去探訪呢?老城遺韻,我們繼續啓程!

古鳳山門

鳳山門,杭州十大古城門之一,是古代杭城的南大門,因位於鳳凰山而得名。沿着中山南路一直往南,走到與中河路的交會處,就能看到橫跨在中河上的鳳山水城門。

古鳳山門碑 來源網絡

其實杭州鳳山門有水陸兩門。鳳山陸城門於民國初期拆毀,爲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鳳山水城門建於1359年,歷經600年風雨,不乏文人在此留下墨寶:

四鼓出嘉會門赴南部齋宮

陸游

客遊梁益半吾生,不死還能見太平。

初喜夢魂朝帝所,更驚老眼看都城。

九重宮闕晨霜冷,十里樓臺落月明。

白髮蒼顏君勿笑,少年慣聽舜韶聲。

《杭州》節選

蔣士銓

橋影條條壓水懸,鳳山門小帶城偏。

一肩書劍殘冬路,猶檢寒衣索稅錢。

鳳山水城門(上世紀五十年代) 來源網絡

錢江之水,“自龍山河涌入鳳山水門”,通過城內阡陌縱橫的水道,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鳳山水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2014年鳳山水門成爲了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

鳳山水城門 攝丨吳汝華

鳳山門外萬松嶺一帶,風景優美,是達官貴人們騎馬踏青的好去處。清朝在此地建“大馬廠”,爲戰馬的蓄養地和訓練場。到了民國時期,兵營尤在,只是此時的馬匹已非馳騁沙場的的戰馬,而成了商家圈養用於出租給遊客踏青賞景之用的娛樂工具。馬匹由馬保兒一路牽着,悠然賞景。“正陽門外跑馬兒”的民謠也就流傳了下來。

朝代更替、百姓變遷,作爲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牆和古城門,鳳山水門一直默默注視着這裏,水門的門洞就像塵封歷史中的一扇窗,爲我們打開一段舊時回憶。

海潮寺舊址

海潮寺在海潮路1號,明萬曆年間,杭州高僧蓮池大師爲弘揚佛法、利益衆生,遣弟子在古城草橋門外的大堤旁修建了一座大廟,寺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經書房及衆多的香客房舍,鑄有大鐘。因瀕臨錢塘江口,朝聽潮、夜聞汐而起名爲海潮寺。

海潮寺 來源網絡

從建寺起,海潮寺至今已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雨,期間,因社會的動盪而幾經劫難: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的軍隊攻打杭州城時,因這裏是水陸交通的要塞,戰鬥激烈,炮火連天,古老的僧寺,超然的佛法也擋不住血腥的屠殺,海潮寺的建築大部分被毀。

至同治、光緒年間,海潮寺在廣大香客和江南衆院的幫助下,被損毀的禪堂先後得以復建,逐步恢復了舊時的景觀。現在的天王殿大梁上,還留有“大清龍飛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十月,轂旦主持間修,記募十方護法貴官紳士緒山長老,同發勝心助資重建”字樣。

據文史記載,當時的海潮寺擁有殿宇、僧舍,客房三百餘間,和靈隱寺、淨寺、昭慶寺並稱爲杭州佛教“四大叢林”。當年,到東海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燒香的信衆,都要到錢塘江邊的海潮寺敬香借宿,並在此登船入海,由此,海潮寺成了敬香的中轉站,擁有香客房舍,並帶來了各種行業的繁榮。

直至1944年,海潮寺因雷擊失火,當時烈焰沖天,火燒面積非常大,無人能靠近施救,數天後,這場大火才自然熄滅,而藏經樓、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被焚燒殆盡,僅天王殿和北面的經堂僧舍及部分古樹逃過劫難,五百年杭城古剎,再無力復修了。

有詩一首:

海潮寺

揚眉

海潮澎湃錢水涼,煙雨江巒幽韻長。

蓮池懸鐵說佛法,禪淨雙修持戒強。

古寺連天香火旺,弟子顯赫華嚴彰。

歷盡劫難逢盛世,佛光再現耀餘杭。

海潮寺 來源網絡

如今,海潮寺天王殿作爲杭城現存爲數不多的清代重檐木構寺廟大殿,是研究杭城佛教歷史和寺廟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已被列爲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位於西湖南線景區萬松嶺。據史料記載,萬松嶺上原爲報恩寺,寺院修建於唐貞元年間,唐時白居易和宋時蘇東坡都曾是這裏的常客,在與寺僧談禪說理之餘都留下了筆墨。萬松嶺之名就出自白居易“萬株松樹青山上”的名句。

萬松書院 來源杭州旅遊網

萬松書院始建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曾是明清時期杭城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浙江省文人彙集之地,與當時的崇文書院、紫陽書院、詁經精舍並稱爲杭城“四大書院”。

有聯爲證:

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峯頭延俊傑。

英才同樹木,願多士春華秋實,萬松聲時播歌弦。

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齊召南、秦瀛等大學者也曾在此講學。幾百年來,萬松書院爲浙江乃至全國塑造、輸送了無數人才,對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師重教、育才樹人的民風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萬松書院不僅展現了明代書院文化和科舉制度場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杭同窗三年的絕美愛情故事也在此演繹,成就了悽美絕唱的經典華章。如今的萬松書院,還會組織各種傳統的活動,替這個時代將這些浸透着歷史的故事繼續傳承。

光影推移,時間流轉,彌足珍貴的歷史建築代表着文化符號,蘊含着文明因子,融入城市的變遷,也融入人們的血脈中。

“老城遺韻”也只是帶大家窺探了這座古城記憶的一角,那些歷經滄桑的磚瓦石塊並不是普通的冰冷的,它們隱匿在縱橫的街巷中,靜靜等待着有人來聆聽歷史的心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