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冒会加剧心血管疾病的进程,感冒时,会出现气喘以及咳嗽,从而影响了心肺功能,当肺功能下降时,势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要做好预防感冒工作,也可以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疫苗。用力排大便时,会增加腹压,升高血压,尤其是便秘的时候,会让全身的血管以及肌肉,处于收缩和紧张状态,增加了大脑血管里面的血液,一旦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势必会增加颅内的血管压力,最终导致脑出血。

春天天气总是忽冷忽热,变化无常,这样的天气很容易诱发一些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更是春季高发疾病的“座上客”,需要引起重视。

那么春季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呢?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

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

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心脏病的最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使用烟草和有害使用酒精。这些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病。

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造成的后果在个体中可能表现为血压、血糖和血脂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这些称为“间接危险因素”或代谢性危险因素。

心脏病的症状

潜在的心血管病通常没有症状。心脏病发作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最初警告。心脏病的症状包括:

胸中部疼痛或不舒服;

手臂、左肩、肘部、颌部或背部疼痛或不舒服;

感到呼吸困难或气短;恶心或呕吐;头晕或无力;虚弱乃至出冷汗;以及面色苍白。

妇女更易发生气短、恶心、呕吐,以及背部或颌部疼痛。

春季六招防心血管病

01

注意保暖

常言道,春捂秋冻,百病不生。寒冷的刺激容易造成心肌耗氧指数上升,加重心脏负荷。要根据天气变化做好身体保暖,室内温度保持20度左右。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千万不能一下子把厚衣服脱掉。一旦寒冷,就容易导致血管的痉挛,从而引起血管里面斑块脱落,血管收缩或者痉挛时,血压也会上升,直接诱发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再加上,又不怎么喝水,体内水分太少,就容易增加血液黏稠度,一旦血液黏稠度增加时,就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最终影响了心脑的供血。春季早晚温差比较大,所以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白天可以多喝一些姜汤,适当的进行运动。

感冒会加剧心血管疾病的进程,感冒时,会出现气喘以及咳嗽,从而影响了心肺功能,当肺功能下降时,势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要做好预防感冒工作,也可以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疫苗。

另外,洗澡的时候要控制时间以及温度,不然会让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02

保持好心情

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阳春三月是万物始生的季节,此时要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做到心胸宽阔,豁达乐观;身体要放松,要舒坦自然,充满生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保持心理平衡、稳定和愉悦的强项有益于心脏健康,可降低患心脏病的几率。千万要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这样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诱发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

03

饮食适量

春天是春意昂扬的时候,千万不能大量的吃高热量,以及高脂肪的食物,不然会诱发心血管疾病。阳光充足时不妨户外活动,能够增加身体中的维生素D,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适当的进行运动,防止血脂的升高以及血栓。

记住四点:低油、低盐、低脂、低糖。

睡觉前不能喝酒,因为酒精会刺激中枢神经,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尤其对于高血压且有合并动脉硬化的人群来说,就容易导致猝死。建议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喝一杯热牛奶或者泡泡脚。

04

警惕便秘

用力排大便时,会增加腹压,升高血压,尤其是便秘的时候,会让全身的血管以及肌肉,处于收缩和紧张状态,增加了大脑血管里面的血液,一旦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势必会增加颅内的血管压力,最终导致脑出血。要养成定时大便的好习惯,多吃一些含有粗纤维的食物。

05

运动适度

运动要循序渐进,安排好时间,以慢、缓为主,上午9时左右出门,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为一年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想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06

唱好健康“保健曲”

不论是春季还是其他季节,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躺下、起身、低头、下蹲要动作缓慢

早晨不要起的太早,起床后不要急于下地,现在床上坐一会(5分钟左右),然后下地喝一杯温开水,稀释血液

定时测量血压,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根据病情医嘱服用降压药

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社交活动不能频繁,吃饭、睡觉、运动都要有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