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許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寄居蟹貝殼分佈可以解決人類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科學家們發現這些貝殼在一個寄居蟹種羣中的分佈類似於人類社會的財富分佈,這令很多科研人員感到驚訝。

在一個寄居蟹種羣中,貝殼的分佈與人類社會的財富分配方式相吻合,這其中是否隱藏着什麼科學道理?

寄居蟹面臨着一個獨特的競爭性的環境,類似人類社會中的房地產市場。但與人類不同的是它們一生中都需要不斷更換更大更舒適的貝殼.由於自己不能生長出貝殼,因此它們依靠脫落的蝸牛殼或者其他類型的貝殼,並不斷尋找更好,更大,更舒適的貝殼。

科學家們發現這些貝殼在一個寄居蟹種羣中的分佈類似於人類社會的財富分佈,這令很多科研人員感到驚訝。如果這樣的分佈方式普遍存在與寄居蟹種羣中,這可能會使寄居蟹成爲最早出現財富不平等現象的動物之一,人類也只能能甘拜下風。

紐約斯托尼布魯克大學的名譽教授,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伊萬·蔡斯研究了寄居蟹的社會系統,並描述了1980年代寄居蟹中的空缺鏈現象。空缺鏈現象是指寄居蟹們通過不斷交換彼此的資源最終都能得到自己認爲較好的資源的現象。

當蝸牛在海灘上死亡時,進入到空殼的寄居蟹將對其進行仔細檢查,將殼翻過來。如果寄居蟹認爲這個家比現在的家好,它就會搬家,將現在的殼丟掉。隨後,另一隻通常較小的寄居蟹可能很快就會發現這個被遺棄的殼並遷入,每個空缺都使大約三隻寄居蟹的殼變得更大。這就是空缺鏈的形象描述.

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這種現象是否會導致寄居蟹之間的某種不平等,是不是總有一些寄居蟹控制着最大最好的貝殼。因此,科學家們從長島的一個海灘上收集了近300只寄居蟹,並從貝殼中取出了這些寄居蟹。他們稱重並測量了每隻寄居蟹及其居所。然後,他們研究了不同重量的貝殼在寄居蟹種羣中的分佈情況。

實驗最終的結果是分佈曲線在中型殼周圍達到峯值,然後隨着殼變大而下降,然後逐漸縮小,這與人類社會中財富分配曲線的形狀相匹配。

科學家們用一個稱爲基尼係數的概念來理論化衡量寄居蟹之間的不平等狀況。他們指出收入最高的1%寄居蟹佔殼總重量的3%。這相當於人類社會中上層階級的人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這些寄居蟹後代也繼承着其父母的貝殼。

不過根據數據發現,寄居蟹的貝殼分佈總體上是合理的,也就是說寄居蟹的種羣相對人類是較爲和諧的。

其實貝殼大小的分佈不僅僅取決於寄居蟹的階層,同時還與寄居蟹的壽命有關係。如果大多數寄居蟹都能存活到老年,這是可以預期分佈狀況的。如果寄居蟹最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或者在整個生命週期中被天敵捕食,這就很難預測。

不過我們可以看出來,寄居蟹的貝殼大小分佈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一個翻版的人類社會財富分佈,只是相似性大小的問題。或許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寄居蟹貝殼分佈可以解決人類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