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北京唯一雕刻吸水獸的石樑橋,斷龍橋近日開始解體修繕。由於橋下水流湍急、走行機動車等外力因素,導致橋基下沉、橋墩石缺損。爲治癒這些“內傷”,相關部門對斷龍橋進行了臨時解體,拆解過程中發現一臺千斤頂。2012年7月21日大雨過後,這名“大力士”已爲斷龍橋負重長達六年之久。

意外 北京地區獨特石樑橋 解體修繕

在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南,雲居寺、石經山、唐遼塔羣共同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座寶庫,1961年被國務院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居寺前有一條河,明代建四墩五孔石樑橋一座,由敦厚的花崗岩石塊砌築而成,橫跨東西兩岸,得名斷龍橋。古橋沿用至今,是進出雲居寺文物管理處的必經橋樑。

《北京古橋》一書作者、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祕書長梁欣立,走訪過北京地區240多座古橋。他對北京現存古橋進行盤點,吸水獸多現於石拱橋拱頂一側,但在石樑橋上雕刻吸水獸的,斷龍橋是唯一一座。

斷龍橋多年來走行機動車,加上橋下河流湍急,承載橋臺和橋墩的橋基局部被衝空,個別橋墩石被大水沖走,導致古橋局部沉降。2018年7月5日,中國政府採購網公佈了《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斷龍橋搶險加固工程公開招標公告》,預算金額382.09萬元。

據記者瞭解,上世紀90年代,雲居寺文物管理處曾對斷龍橋進行整修加固。

梁欣立認爲,科學的搶修與加固,有利於延長文物壽命。但讓他有些意外的是,斷龍橋等來的並非簡單的搶險加固,而是“解體修繕”。

斷龍橋三座橋墩被臨時拆解(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修繕前的斷龍橋,橋面被逐年墊高,中間兩座橋墩上的分水金剛石缺失,依靠鋼架支護(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橋樑上的螭狀吸水獸,是斷龍橋的點睛之筆(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對缺失橋墩進行臨時支護的鋼架(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現場 拆出千斤頂 最重石料重達5噸

老照片顯示,上世紀初的斷龍橋,橋面由石板鋪就。但隨着歲月變遷,古橋的橋面逐漸被墊高,高出原有橋面約80釐米,橋面鋪設柏油,以便機動車通行。此次修繕,墊高部分被清理,原始橋面重見天日。

接下來,橋面石、4組橋墩中的3組被拆解,暴露出坑窪不平的橋基、及其大大小小的鵝卵石。僅東側1組橋墩未動。

拆解下來的石板、橋墩石,整齊碼放在兩岸。爲避免摩擦,石料之間用木板條隔離。每塊石料均按照方位進行標號,以便日後重組。

據現場工人介紹,爲夯實被衝空的橋基,他們不得已先將古橋解體。但這不同於拆除一般建築物,古橋還要復原,拆下來的每塊石料日後都要繼續使用、歸於原位。因此在吊運石料過程中,工人都非常謹慎,避免造成損傷。

吊運這上百塊石料,現場一臺起重臂力達25噸的汽車起重機忙活了整整3天。最大的一塊石料長約3.2米、寬約1.3米、厚約0.45米,重達5噸,相當於3輛普通小轎車的總重。梁欣立判斷,明代建橋時,這些厚重的石料,通過牛車或馬車、圓木滾槓、潑冰的方法進行搬運,運輸、雕鑿這些石材,耗費了不少人力。

在兩側的橋樑中央,各雕有一尊獸頭,採用剃地起突雕法,石獸頭頂長角,雙目圓睜注視河面,方頭方腦很是可愛。作爲斷龍橋的點睛之筆,這兩塊石料得到了重點保護。

此前,中間兩座橋墩迎水面、總共四塊分水金剛石被大水沖走,相關部門用支架臨時保護。修繕中支架被徹底拆除,同時發現一臺承載上限爲50噸的油壓千斤頂。這臺形似炮筒的“大力士”高約1米,鏽蝕嚴重,曾置於橋下和支架一同負重。

修繕之初,工人清理墊高的橋面,最初的橋面石得以重見天日(梁欣立先生提供)

一臺汽車起重機將花崗岩石塊小心翼翼地吊裝到岸邊(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拆解下來的石料被整齊碼放,以備日後復原使用,工人師傅腳指的一塊石料重達5噸,是所有石料中最重的一塊(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臨時拆解的石料被整齊碼放(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每塊石料都有編號,以備復原使用(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支護用的鋼架被徹底拆除(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修繕前缺損的橋臺石已被尋回(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現場拆出來的千斤頂(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這臺千斤頂的最大承載顯示爲50噸,它爲斷龍橋負重長達六年(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獲得重點保護的吸水獸(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崔毅飛)

解讀 解體修繕系迫不得已 用原材料復原

《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第27條,修繕:包括現狀整修和重點修復。重點修復應儘量避免全部解體的方法,提倡運用其他工程措施達到結構整體安全穩定的效果。當主要結構嚴重變形,主要構件嚴重損傷,非解體不能恢復安全穩定時,可以局部或全部解體。解體修復後應排除所有不安全的因素,確保在較長時間內不再修繕。

對於斷龍橋的解體修繕,雲居寺文物管理處綜合科項目辦的梅科長介紹說,他們在修繕過程中發現,斷龍橋橋下的海墁(橋孔內外河底的鋪墁構造體)存在衝空,有的海墁石、以及中間兩座橋墩的幾塊分水金剛石被沖走,導致古橋局部下沉,他們迫不得已採納瞭解體修繕的方法,臨時拆除橋墩等構件,然後進行橋基加固,再將古橋復原。

梅科長透露,缺失的石料主要是2012年7月21日大雨中被沖走,之後他們用金屬架臨時支護,包括一臺千斤頂,但這並非長久之計。好消息是,在此次修繕中,被沖走的石塊被全部尋回、一塊不少,最遠的一塊石料距離古橋二三十米。在對古橋解體過程中,施工方對所有石塊進行編號、以及位置標記。在未來的修繕中,斷龍橋將恢復原狀,包括海墁、橋基這些隱蔽位置也會使用原有石材,盡最大努力還原古橋的歷史風貌。

修繕工程預計2019年年底完工。斷龍橋未來是否繼續走行機動車,還有待商榷。

多知道點 古橋建築中的“活化石”

隨着社會發展,很多古橋被廢、被毀、或被埋。倖存下來的古橋,多數成爲官方認定爲不可移動文物。有的已經喪失原功能,而有的還能爲現代交通發揮餘熱,甚至走行機動車。

名氣比較大的,如萬寧橋、北海大橋、朝宗橋、八里橋。斷龍橋雖知名度不高,卻也是爲數不多通行機動車的古橋,成爲古橋建築中的“活化石、活文物”。

上世紀初的斷龍橋(摘自《北京志·雲居寺志》)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 崔毅飛

新媒體編輯 李傑

轉載需獲得授權並註明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kanfanews)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