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由于开展物流包装租赁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底层系统技术支撑的企业难以掌握包装物在地面流动的实时数据,数据不透明、高丢损率、低周转率、低利用率等问题频现,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物流包装的循环共用。传统租赁企业缺乏对非智能物流包装物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具备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智能等新技术的能力,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使用环境,无论租赁企业还是承租户都很难对分布在上下游用户手上的物流包装进行管理,从而造成丢失率高、利用率低下、空置率高、下游用户不及时归还等诸多问题,传统租赁企业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环境保护、成本、效率等方面因素,采用物流包装租赁方式,用可循环包装替代一次性包装已成为社会共识。但由于技术的缺失,包装物在地面流动的实时数据难以被掌握,数据不透明、高丢损率、低周转率、低利用率等问题频现,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物流包装的循环共用。针对这些痛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箱箱共用,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各类物流包装的用量飙升,绿色环保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可循环物流包装(Returnable Transit Packaging,RTP)及租赁走进大众视线。但是,由于开展物流包装租赁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底层系统技术支撑的企业难以掌握包装物在地面流动的实时数据,数据不透明、高丢损率、低周转率、低利用率等问题频现,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物流包装的循环共用。

针对可循环物流包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基于对物联网(IoT)技术的深刻认识,上海鸿研物流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研物流”)推出了智能物流包装租赁共享平台——“箱箱共用”。近几年,箱箱共用获得4轮融资,融资额达数亿元。在本期专题中,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对物流包装租赁的商业模式、市场痛点及解决对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并通过箱箱共用的具体实践,为物流包装租赁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

我们非常看好物流包装租赁未来的发展前景,中国物流包装租赁行业将进入智能化、实时数据透明化、可循环共用的新阶段。

记者:首先请您谈一谈,我国物流包装租赁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开始发展的?

廖清新:基于环境保护、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采用物流包装租赁方式,用可循环包装替代一次性包装已成为社会共识。

从环境角度来看,我国每年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数以亿计的一次性物流包装物,其消耗的钢材、纸浆、木材、塑料等材料约3000余万吨,由此而产生的带有污染物的废弃物约为1600万吨,占城市所有废弃物体积的25%、重量的15%,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工业供应链过程中的包装浪费量是个人消费端成品包装浪费量的5倍以上,其涵盖了原材料、半成品、组装件等各阶段的包装需求。

从成本角度来看,过去,一次性包装因为廉价、方便使用而深受用户欢迎,随着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部分物流包装价格同比大幅上涨,企业包装成本占总物流成本的比重由10%上升到15%。加之近几年国家在环保方面的重拳管理,如今的一次性包装物在报废或回收前,都需要支付一笔金额不菲的治污费;另外,由于大量小散乱的一次性包装个体制造者因为环保条件不达标,纷纷搬迁、倒闭,一次性包装物的价格相比于前几年,几乎涨价一倍以上。

此外,包装回收利用率非常低。在包装物中,纸包装制品回收率为25%左右,塑料包装制品回收率为15%,物流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更是不足10%。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一次性包装物不再是廉价和方便的代名词,用户纷纷将目光投向可循环的物流包装及租赁服务。

记者:目前我国物流包装租赁市场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您如何看待企业用户对物流包装租赁服务的需求呢?

廖清新:应该说,中国传统的可循环物流包装行业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

从本土企业来看,目前全国有近6000家从事物流可循环包装的企业,但大都处于亿元以下规模,他们不仅缺乏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研发费用和投入,还长期陷于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技术结构单一、人才队伍老化等困局不能自拔。一些企业应个别客户的要求,尝试着包装物的租赁服务,但由于缺乏底层系统的技术支撑,经营者无法掌握包装物在地面流动的实时数据,包括地理位置、空闲或占用、总数、分布数等等,数据不透明、高丢损率、低周转率、低利用率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包装物的循环及共用。

从国际视角来看,也有一些基于传统资产管理模式的物流包装租赁企业,它们大都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但由于采用过于传统而陈旧的包装方案,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逐年下降。另外,相对于中国公司的发展速度,由欧美高管所带领的经营团队缺乏全球拓展应有的效率、决心及抱负,对于在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开发,也缺乏本土文化的理解,所以始终未能广泛渗透到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从客户需求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均意识到传统包装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高成本,用户希望通过相对低的价格找到行业标准化程度高、在使用过程中能给企业带来成本和效率优化的包装租赁企业,能给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但对于包装产业来说,绝大部分包装从业者并没有汲取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能力,没有对用户提供价值,引导用户改变行业,推行新模式。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物流包装租赁市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廖清新:我认为目前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影响着我国物流包装租赁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

一是物流包装管理难。传统租赁企业缺乏对非智能物流包装物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具备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智能等新技术的能力,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使用环境,无论租赁企业还是承租户都很难对分布在上下游用户手上的物流包装进行管理,从而造成丢失率高、利用率低下、空置率高、下游用户不及时归还等诸多问题,传统租赁企业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资产的储备少。包装箱投放市场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重资产过程,需要完成制造、投保等方面的资金部署,而两三年前资本市场对2B制造端并不感兴趣,大部分的资本在改造2C端的效率,催化增量市场,而不是在2B存量市场做优化。所以绝大多数传统租赁企业并不具备投放大量包装箱在市场做租赁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租赁企业为保证包装物的安全、还会向用户收取大额的押金、高额的丢失赔偿金、以及高价维修费用等,这些手段的加入,也与客户追求轻资产的意愿相违背,变相增加了客户的使用成本。

记者:鸿研物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展物流包装租赁业务的?针对目前我国物流包装租赁市场存在的问题,鸿研物流是如何解决的?

廖清新:鸿研物流成立于2013年,是全球领先的、专注于可循环物流包装研发、设计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司成立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鸿研物流便一直致力于单元物流器具的研究、设计与加工制造,主要产品包括一系列针对散装液体、商超生鲜果蔬、汽车配件等三大领域为主的可循环包装箱。在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用户使用案例及传统租赁行业的痛点后,鸿研物流于5年前开始注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并进行数字连接,真正开始从物流包装产品研发生产转向物流包装可循环使用的大力推动。

例如,鸿研物流结合物联网技术,首开行业先河创造了基于智能化物流包装物的共享租赁平台——箱箱共用。相比于一次性物流包装物及传统非智能物流包装物的租赁服务,箱箱共用具有、防丢失、智能云交割、7x24实时数据服务、平价维修服务、跨国异地还箱等多个优势,针对性地解决了前面谈到了物流包装租赁行业痛点。

在今年的CeMAT ASIA展会现场,箱箱共用首推发布了智能物流包装“数智+”服务,即以智能物流包装微粒化数据为基础,以“箱货共管”为理念的社会化物流包装循环共用服务体系,助推供应链智能化、柔性化变革,并让用户低成本地获取到了实时智能、辅助决策等智能供应链服务。

能效管理、生产改善、预测性维护等是目前AI技术落地的主要应用场景所带来的效能,这几个应用无疑都是算法和数据的密集区。箱箱共用作为数字+的服务者,推出了不同于以往简单租赁服务的业务,基于智能化物流包装物的共享租赁业务,进行循环利用,达到箱货共管,为企业用户提供辅助决策,让用户不再孤岛作战,跨部门、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开展实时数据共享。

记者:箱箱共用带来了哪些物流包装租赁商业模式的创新?为用户带来了哪些价值?

廖清新:箱箱共用的基本运作流程是:用户根据需求随时通过箱箱共用云管理平台下单,系统基于全国百公里覆盖服务网点,通过云计算技术将指令发给离客户最近的服务网点进行送箱,货物运到下游客户以后,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下达收箱订单,就近的服务网点会按照指令来收取箱体,从而实现“就近收发”“随租随还”。通过近几年的行业应用,我们为客户带来了多方面价值的提升。

第一,箱箱共用通过采用可循环包装物替代一次性包装,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以超立方为例,与传统的220L塑料桶相比,除具有环保、可折叠等优势外,每托的空间能增加50%的产品装载量,可提高150%的存储空间利用率,能节约33%的货架存储空间,包装箱体空箱回程运输数量为传统的4倍,利用液袋可避免二次污染和废水污染,通过“零残留排放系统”能实现0.1%以下的残留量。

第二,以租赁模式解决企业用户购买可循环包装的一次性重资产投资压力,让企业专注于核心优势。

例如,按每年3600吨液体运输需求量10年运营期来计算,通过租赁可循环包装方式比购买方式单位成本将至少可减少2/3,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在物流包装物方面的投入。

第三,通过数字化运营避免箱体资产丢失,提高箱体周转率。

在传统的物流包装流转过程中,由于存在数据盲区导致每年高达20%的箱体丢失率,技术的缺乏使得用户无法掌握包装物的实时数据及位置信息,上下游用户间的用箱信息不透明,导致无法及时收发箱,效率很低,平均年度周转率在5次以下。箱箱共用将定位芯片融入RTP结构及工艺技术中,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对流转中的箱体资产进行实时监控和盘点,最大限度降低箱体资产丢失率,提高箱体的利用率,周转率可达9次以上。

第四,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实现社会化大循环。

如今,箱箱共用已在全国部署了近500个服务网点,就近服务于散装液体、生鲜果蔬、邮政快递、鲜花、冷链、及汽车配件等六大行业用户的取箱及还箱需求。此外,平台还向用户开放空满箱分布、利用率、周转天数、丢损率分析等各类数据,方便用户实时查看货物运送的状态。当包装物移动路径偏离时,平台可以实时发出警示,提醒用户及时关注和干预。箱箱共用连接着数以万计的上下游用户,数以百万计的包装,以及各类包括干线、支线等在内的第三方运力资源,各类包装制造企业,通过授权专利、输出工艺,激活原有闲置产能,改善原有低下的品质及效率。在数据和算法的驱使下,动态的用户需求、流动的包装资源、空闲的三方运力及制造资源实现了供需双向的效率提升,并最终促成物流包装的社会化大循环。

记者:最后请您分享,对于中国物流包装租赁的发展前景您是如何看待的?

廖清新: 互联网把人们带到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风口上,如今的云计算、云存储等资源的使用成本变得越来越低,数据的获取和沉淀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物流包装租赁市场容量与空间巨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可循环物流包装租赁的发展由欧美企业所主导,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鸿研物流为代表的民族品牌正在不断崛起,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中国物流包装租赁行业将进入智能化、实时数据透明化、可循环共用的新阶段。

我们始终相信,未来只有突破式的创新才能带领整个物流包装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代,鸿研物流已经行动在路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