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西欧战场,德军闪击法国的战役结束后,直到1944年6月,西欧地区都没有以陆军为主的大规模战役发生,而美军作为盟军主力登陆欧洲作战时,德军已经战斗力大幅衰退,且距离战争结束已经只剩一年的时间。自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到1945年德国投降,苏军和德军始终在进行着陆军为主大规模的地面战争,这是苏德战场军队伤亡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话说军世】在旷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美国是对轴心国军队军事打击最大的,不过美苏两国在欧洲战场上的伤亡却差别巨大,这是为什么呢?

对战德军:美军伤亡不到60万,苏军2960万

美军在1944年登陆欧洲打击德国以前,在北非等地区也投入了战斗,不过相比欧洲战场,美军规模并不算很大,美军在1944年登陆欧洲后,在秀战场总共有13.5万人阵亡、45.1万人次受伤,总计约为58.6万伤亡,而在整个欧洲、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阵亡士兵为25万多人。

相比较于美军的伤亡,苏联付出了二战各参战国最大的伤亡,整个苏德战争中,苏军阵亡和失踪官兵达到了915万,伤亡总计更是惊人的2960万(含被俘),就伤亡人数来说,与美军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那么,这样的数据对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战场因素:苏德战争持续时间更长

自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到1945年德国投降,苏军和德军始终在进行着陆军为主大规模的地面战争,这是苏德战场军队伤亡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西欧战场,德军闪击法国的战役结束后,直到1944年6月,西欧地区都没有以陆军为主的大规模战役发生,而美军作为盟军主力登陆欧洲作战时,德军已经战斗力大幅衰退,且距离战争结束已经只剩一年的时间。

2、苏军自身原因:战争准备不充分,军队人才损失严重

在早已判明德军将进攻苏联的情况下,苏军的战备准备并不充分,但是经历过一段时间和平和内部清理的苏军效率十分低下,在德军闪击在即的情况下,预定的战争准备已久没有完成。

到开战前,苏军在边境总计有290万军队,但是建制不满编、装备不齐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不仅存在大量训练没有完成的后备兵员,甚至还有近20个师处于是由600-5000人左右的空架子状态;面对齐装满员战斗意志高昂的德军闪击,苏军初期几乎没有招架的能力。

而作为军队骨干的各级军官更是平均素质低下,因为内部清理的原因,大量有经验的军官被换,新任军官不仅战斗能力不值一提,不论在防守和进攻时,都盲目的发起冲锋,依靠人力而不是有效的战术完成战斗目标,这也是苏军基层官兵伤亡惨重一个原因之一。

而苏联的高级军官中素质也很堪忧,即便是到了1945年,苏军中不仅有许多将军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竟然还有2位上将在内的35位将军,参军还不足5年!

3、德军战略原因:集中精锐优势兵力大规模进攻苏联

在1944年盟军登陆欧洲时,德军仍有56%的兵力在苏德战场上,1941年后,德军重点完全放在了苏德战场上,即便是在北非作战的隆美尔,也并没有太多“特殊照顾”,德军优势的装甲兵团、精锐步兵和空军都集中在苏德战场上。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总计动员了全国人口21.5%来扩充总兵力,达到1700万人,兵力巅峰时已经达到了7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1.5%,而在苏德战场上,德国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相当于二战德军总兵力的69%,剩下的31%伤亡,则是英美法等盟军造成的。

早在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时,德军就动用了超过550万兵力,其中380万为德军,要知道德国在闪击法国前与法国比拼军力时,国防军总计约540万人,即便是在闪击法国打败英法为主力的盟军时,德国部署的兵力也只有300万人。

4、美军策略原因:口头上“先欧后亚”,实际1944年才开始登陆欧洲

“先欧后亚”的战略最早是1941年3月时美英提出的,不过此时美国还没有参战,日本将美国“拖入水”后,美国依旧强调了此战略,到1943年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再次强调次战略,不过美军直到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时,都始终没有对德国做出大规模的军事打击。

因此,“先欧后亚”成了口头上的政治谋略和军事上的敷衍了事;美军在瓜岛战役结束的1943年2月,就已经完全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并开始反攻日本;而同样是在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军优势兵力被消灭,且多数集中于苏德战场,而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连战略进攻的能力都没有了。

其实,早在1942年时就已经预定1943年上半年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夹击德军,美英两军却在1年多以后才开始登陆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陆地上战斗。

在此期间,美国对于苏联的军事援助一直存在,让苏联始终有军事资源对抗德国,这是苏联赢得胜利的一个因素,而美英迟迟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其中的“小九九”,恐怕造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