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朋友圈被一位候選道德模範的事蹟給刷屏了,人們紛紛傳頌着“王新華”這個溫暖的名字和他鞠躬盡瘁致力扶貧的感人故事。王新華走後,張育文精心整理丈夫留下的厚厚6本“扶貧日記”,把他生前獲得的一摞“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鄉幹部”榮譽證書輕輕收好。

原標題:她發的這條朋友圈,真相有點心酸有點暖

世上會有寒霜,但總有微光將之融化。近日,朋友圈被一位候選道德模範的事蹟給刷屏了,人們紛紛傳頌着“王新華”這個溫暖的名字和他鞠躬盡瘁致力扶貧的感人故事。

他的妻子張育文老師也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了消息鏈接和一段深情的文字:“無比痛心的一年,我們母子,親朋一起度過,一年裏的心痛幾乎難已支撐:什麼叫揪心,什麼傷心至死……所有這樣的感受,你的妻兒都已徹底體會。願天堂的你永無身心的病痛和工作的勞累,照顧好自己,照顧好爹孃,遠遠佑護自己的妻兒和親朋,遠離所有的不開心,陽光健康地沿着你走過的路,爲自己,爲世人多做一些善事,隨你所願!好在你的爲人善良,做事的任勞任怨,爲民的責無旁貸,工作的愛崗敬業……,領導親朋,都記在心裏,你被評爲周口好人,這是領導,百姓和你扶貧的貧困戶對你最好的評價和安慰!新華,天堂裏好好歇息吧!”

這段話讓多少人瞬間淚奔,只可惜王新華這位讓家人朝思暮想、無限懷念的好丈夫、好父親,再也無法給他們以溫暖的微笑了。365個白天黑夜,對張育文老師一家來說,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悲傷。面對親人的英年早逝、猝然長辭,她的痛惜令人同情而感慨,她化悲痛爲力量在三尺講臺加倍工作的精神,更是令人動容。

有人說,生命由無數個偶然和巧合組成。12月19日,是王新華身份證上清晰記載的生日,一年前的12月19日,如果意外沒有發生,該是個雙喜臨門的日子,這一天不僅是王新華53歲生日,也是他與愛人結婚30週年紀念日,無論如何也應當高高興興地慶祝一下。

而就在這天早晨,就在祝福和喜慶還沒到來的時候,不幸先來了一步。王新華,這個“拼命三郎”式的基層扶貧幹部,因積勞成疾突發急病離開了這個世界。其實,猝然去世之際他已經穿戴整齊,準備去鄉里參加脫貧攻堅推進會。幾分鐘後,同事接他一路同行的車,已到樓下。

王新華匆匆走了!這一天,離國家級貧困縣淮陽正式脫貧摘帽僅有140天。但是,一直夢想自己再年輕20歲能有更多精力去工作的他,卻再也看不到鄉親們脫貧之後燦爛的笑容了。

王新華走後,張育文精心整理丈夫留下的厚厚6本“扶貧日記”,把他生前獲得的一摞“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鄉幹部”榮譽證書輕輕收好。每當《中國扶貧》《中國水利報》《周口日報》《龍胡》等媒體報道丈夫的事蹟,她都會找一份深情地收藏起來,似乎要作爲一種可觸可感的“念想”。

在最爲悲傷的時候,她還想到了丈夫未竟的事業,多次帶着兒子王亮亮、王晶晶走訪丈夫生前工作過的扶貧點,看望他曾幫扶過的貧困戶。儘管她心裏在流淚,卻總是目光充滿溫情地鼓勵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好日子,處處體現着一個扶貧幹部家屬、一個普通女人對親人遺願的襄助,對孩子道德品質的言傳身教,以及靈魂深處最質樸的善良 。

她說,新華雖然走了,雖然留給我們這個家庭的只有痛苦和無助,但他的擔當精神和對這個世界的愛就是我和兩個孩子最好的財富。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周口道德模範,是周口人民精神的脊樑;周口好人好事和良好風尚,是周口精神文明的新標高。重溫了這些暖心的故事,聆聽榜樣的聲音,感悟道德的力量,用心靈詮釋道德之美,用行動倡導文明之韻。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正是有了一個又一個王新華式的時代楷模,這片土地才充滿無限希望。正是有了深植於內心的良好道德和家風傳承,父老鄉親纔有了深沉持久、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

(文/亦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