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怨郎诗》新考之陋见

枯木

《怨郎诗》

一朝别后,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瓣。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才子佳人的千古韵事家喻户晓,尤其是被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更是扬名千古。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声望,被后人捧作“辞宗”、“赋圣”,又所谓“西汉文章两司马”,而且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更是十分钦佩司马相如,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一个合传,一个单列,并且司马迁全文收录了司马相如的三篇赋、四篇散文,为《史记》所有文章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仅此即可看出司马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卓文君是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巨富卓王孙之女,擅长弹琴,丈夫去世回娘家居住,因父亲招待司马相如得以结识,继而私奔,成就一段佳话。在《史记》中只是寥寥几笔,然而后代逐渐演绎,随使卓文君的形象进一步丰满美化,如今有的甚至把卓文君跻身于古代四大才女之一,那么卓文君究竟才气如何呢?

先说四大才女,多为作者自行排定,并无确切定论,然而能入选才女的,首先是才华横溢(有的写德才兼备就有点揶揄了),貌美如花,其次是知名度高,在文学历史上有著名作品或者一定的影响。我们来看候选人,现在大多以蔡文姬、班昭、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为首选。

蔡琰,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后回到自己家里,后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然而蔡文姬对后世影响显著,尤其是“文姬归汉”更是家喻户晓,197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颁布了310座水星环形山的专有名称,其中就有“蔡琰环形山”。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昭著作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等,共十六篇,今佚。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班昭勿论诗赋,就其治史功绩就震古烁今,因此名列四大才女当无异议。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上官婉儿的品行这里不论,然而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因此名列四大才女名副其实。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弟子,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清照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靖康之难后南迁,赵明诚去世后遇人不淑,改嫁觊觎她家珍贵收藏的张汝舟,后告官判离。李清照是南宋婉约词派代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因此李清照名列四大才女毋庸置疑。

再来看卓文君,貌美善琴,精通乐律,然而文学方面略显不足,或者说值得商榷。在《史记》中对卓文君才华并无记载,一笔带过,只是“新寡,好音”,然后用小品文形式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描写的浓丽宛转、新奇生动,颇似传奇,卓文君以此知名,也可以说是依靠司马相如的才华和私奔出名。

今人把《白头吟》、《诀别书》、《怨郎诗》、《司马相如诔》列为卓文君的作品,并且把《白头吟》诗中佳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作为卓文君文学才华横溢的证明。然而过去就有文章考证,《白头吟》和《诀别书》等并非卓文君所作。《白头吟》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作《皑如山上雪》,非但不作为文君的诗篇,就连题目也不叫《白头吟》。对于卓文君所写的《决别书》,据《西京杂记》说“文君为诔,传于世'”,可不载其辞,真伪难辨。《司马相如诔》原载明人梅鼎祚《历代文纪》,然而出处不详,据前人考证看来,《司马相如诔》一文当是后人伪托(参见清人严可均校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五十)。而且从前人考据来看,似乎在清朝尚未出现《怨郎诗》。

我们最后看《怨郎诗》,全诗采用数字作诗,通俗明快,直抒胸臆,现在流传甚广。然而从考据来看,若说是出自汉代,那就漏洞百出,更不可能是卓文君的作品。从形式上来看,《怨郎诗》属于元曲散曲形式,在西汉早期,诗赋以四言五言七言居多,并且辞藻华丽,风格清新,而《怨郎诗》浅显直白,风格不合。

其次,从内容来看,不少词汇的出处都在卓文君之后。比如“百无聊赖”的典故,源自蔡文姬的《悲愤诗》:“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之前并无记载。而蔡文姬是东汉末年人,比卓文君要晚几百年。

诗中“八行书”在汉代更是无稽之谈,“八行书”指的是书信和信笺,源自采用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纸张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则在绢帛书写,成为“尺素”,也不可能用红线划出竖行,一直到宋代毕升发明印刷术以后,才出现了印刷体的信笺,“八行书”才成为可能,而且从现有资料来看,“八行书”借代书信大致出现在清末民国期间才有。

另外“风筝”在汉朝并不叫风筝,一直到了宋代才有。风筝发明很早,最早记载《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那时“鹊”只是雏形。南北朝时期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向外求援,那时叫“纸鸦”。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此时风筝叫“鸢”;而在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记载,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以上证据表明,“风筝”名字一直到了五代到宋代才有,不可能在卓文君时代就有“风筝”一词。

最后,看《怨郎诗》的风韵,似乎采用元曲形式,然而语言浅显直白,文言和现代口语相结合,颇有民国时期诗歌的特征,因此更有可能是民国时期的好事者杜撰附会的作品,而且在清朝以前未见任何书籍有记载,因此不可能是卓文君的作品。

卓文君貌美如花,擅长弄琴,引得才子司马相如 “以琴心挑之”,这是才子风流,卓文君闻琴音而窥之,心悦而私奔,崇尚爱情,也是自由恋爱的一场千古风流韵事,然而,不能因之就附会杜撰,更有好事者为了满足人们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丰满度,非要给卓文君美化几笔,杜撰几首,增添一些文学色彩,似乎可以看成小说传奇,不能当真。

要论真才实学,才华横溢,在以上五人当中,《漱玉词》清丽婉约,无人可敌,李清照当文辞第一;续写《汉书》,治史功绩,“曹大家”班昭文史第一;品评诗文,影响一代文风,“巾帼宰相”上官婉儿政治第一;被虏匈奴,长篇《悲愤》,《胡笳十八拍》感人肺腑,千古绝唱,命运多舛,蔡文姬忧愤家国第一;卓文君虽然善琴好音,与司马相如成就一段佳话,只能说艳情传奇,诗文未见流传,才女之名,其实难副,自然难以和其他“四大才女”相提并论。

2018/11/21榆木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