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梁秋阳:如何开口就能吸引观众

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表达者,都会面临同一个困境:在日常聊天或者台上演讲时,自己滔滔不绝,听众却开始默默低头玩手机。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和信息媒介越发无孔不入,保持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

对于任何表达者来说,这一困境是结构性的——我们现在面对的对手不光是别的表达者,更是新媒体推送、社交网络和短视频。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你正准备进行的演讲,与台下的听众之间没有强利益相关,就意味着,你能否抢在你的听众想到打开抖音之前就吸引到他们的关注,有可能会成为整个演讲成败的关键。

而在竞技辩论中,尤其是在一场辩论比赛的最后阶段,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经历了一整场的高密度信息轰炸,评委和观众多半已经心乏耳疲,后发言的辩手(通常是结辩者)如果不能在站起来的15秒之内让观众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了”,就很有可能使得自己接下来几分钟发言的效果大打折扣。

“注意力可以被调度”

那么,怎样做才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呢?

西方的著名演讲学者皮特·马尔斯(Peter Meyers)提出,说话和演讲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往往不是好办法,因为讲者的主题与听者之间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相反,他建议讲者运用某些方式,迂回地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慢慢地聚焦、收拢目光,一步一步地走上讲者所占据的位置,用皮特的原话来说,就是“修建斜坡”。

无独有偶,在TED官方出版的演讲教材中,建议的四种开头方式(戏剧性元素、引发好奇心、抓人眼球的材料、悬念),也基本都是迂回而非直接。事实上,如果你留意《奇葩说》中的精彩辩论,会发现这些辩手在一开始的时候也都不会直接切入主题。

为什么呢?一段讲话中,最重要的难道不是主体信息吗?难道不是应该先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前面讲吗?

答案是否定的。

神经科学家们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叫杏仁核(Amygdala)的部位,与人类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有直接的功能连接。换言之,人们的注意力不完全是自主进行选择而且只能被消耗的——只要你能对杏仁核施加刺激,杏仁核的活跃就能使人激活处理信息的动机,让人们专心致志地聚焦在某段信息上。而能够引起杏仁核活跃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与自己有密切的关联。

这意味着,如果你能在一开始先与听众建立某种心理上的联系,让他们对你接下来的发言内容感觉“与我有关”,那么就很容易获得他们的注意,也就实现了对观众注意力的“调度”。这个时候,再输出内容,才是正确的表达策略。

那么,如何建立联系、建立怎样的联系呢?

通常情况下,你能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某件事情“与他有关”,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这件事情的价值恰好能满足他的需求,让他无法忽略,比如“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于在大都市奋斗的迷茫年轻人、“17天搞定GRE单词”之于准备出国的学生,等等。又或者,如果即将发表讲话的是马云、特朗普这样的顶级名人,那么任何人也都会有兴趣听一听。

第二种,则是讲者的表达状态和策略,降低了他的心防,让他没什么事的话就愿意听一听你讲了些什么。

很显然,第一种思路的好处,是一力降十会,只要你的身份、内容够稀缺、够有含金量,很容易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然而问题在于,不是谁都能讲……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是马云,或是手握通往财富自由的诀窍,多半也不会需要担忧无法吸引观众注意的问题了。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第二种思路。对于一般的讲者而言,尽可能通过选择合理的表达策略与技巧,增加你在一开始吸引到观众注意力的机会。

梁秋阳携新书做客直播间还向读者们介绍新书的使用说明

第一部分:帮你在大脑里搭个脚手架

“脚手架”这一概念最早来自发展心理学,指的是为“差一点就可以够到”的学习者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从而帮助其进行自我跃升。

其实,大部分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想不出来,而只是因为在关键处缺乏固定而有效的思维路径,因此有的时候会卡在“差一点可以够到”的位置。

所以第一章节里的“思考术”,我们并不会分享任何从生理上提升智力的方法,而是为你介绍竞技辩论里最有用的四个思考工具:观点思维、创造性思维、反例思维与政策性思维。

不管对于观点还是表达,思考都是一切的起点。希望这一章里分享的“脚手架”,能为你今后的思考带来帮助。

第二部分:学会反驳养成批判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一直是许多人在谈及教育时会提到的概念,也是现今基础教育的一个热门概念。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清楚社交网络上经常被抨击的“杠精”,和真正有建设性的“批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

第二部分将从反驳的基本观念讲起,与你一同了解常见的反驳思路、技巧,以及处理逻辑和数据时可以使用的批判性视角。

约翰•密尔(John Mill)说,如果牛顿哲学不容质疑的话,直到现在(1858年)人们还没有能力肯定它的真理性。正是通过不断应付诘难和挑战,它才为自己证明了真理性。

反驳之于思考和表达的意义也绝不仅止于批判——毕竟,只有当你明白什么是谬误的时候,你才能不断接近想要寻找的真理。也只有当你有能力拆穿和反驳谬误的时候,你才有能力为真理辩护。

第三部分:学会提问这是短沟通的技术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强大的表达手段,早在数千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曾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与他交谈的人厘清想法、找到观点,即所谓的“精神助产术”。

第三部分分享的,并非日常聊天问答间的沟通技巧,而是当你确有所图时,要如何用提问的方式,快速获得你想要的信息、取得你想要的表达效果、回答他人的提问、辅助自己的思考。

之所以是“技术”而非“艺术”,也正是因为我们试图做的努力,不是提升你的情商,而是对提问这种表达手段做更精确的解构和分析,进而转化为能分享给你的技巧。

第四部分:说服的策略整合你的观点与表达

如果说前三部分的内容,是在分享我从辩论领域提炼出来的,关于思考与表达的“基本动作”,那么第四部分就是针对一些常见的表达困境,运用这些基本动作给出的示范解答。

事实上,当涉及具体场景时,处理的方法、分寸千变万化。但如果你已经充分掌握了前面的“武器弹药”,再参考本章分享的一些思路,就能整合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和套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