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多年前,法国硬塞给我国一个没用的岛,60多年后解决了大问题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或一个决定,在当时可能无关紧要,但随着时代的推移,有可能就给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使得后人受益匪浅,这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就像几十年前北洋政府所签的一个条约就给现在的中国带来极大的便利。

众所周知,北洋政府臭名昭著,其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最为动荡不安,最为黑暗的一段岁月,它能做出什么对后人有利的事呢?

让我带你一探究竟!

北洋政府“被逼”签字

这一切得从1920年挪威、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说起,这个条约对斯瓦尔巴群岛的归属问题做了明确的界定。

据《冰岛编年史》记载: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纬74°到81°、东经10°到35°之间,面积大约六万多平方公里,从地理位置看它属于北极地区,正好坐落于挪威大陆与北极点的中间,是前往北极点最佳的“中转站” 。

斯瓦尔巴群岛最先是挪威人在12世纪发现的,但当时挪威并未真正涉足这座岛,直到1956年荷兰航海家才真正登上这座岛,并将其命名为“斯瓦尔巴”,随后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相继发现了这座小岛。

斯瓦尔巴群岛最先被各国做为捕鲸的落脚地,捕鲸业衰退后各国又开始开采岛上的矿产资源。

但因为“僧多粥少”,各国常有冲突发生,为此各国经过协商于1920年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条约规定: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归属于挪威,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

说白了这就是各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条约,以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只能签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根本轮不上这等好事,但当时法国不知“发了什么疯”,硬拉着中国签字。

当时北洋政府的掌权者正被国内的局势弄得焦头烂额,哪有什么心情签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条约,况且这个岛在当时对中国根本没用,但架不住法国多次催促,段祺瑞于1925年随便派了个人去签了个字,就这样,中国成了《斯瓦尔条约》的缔约国。

殊不知,就是这个随意签下的字在六十年后帮了我们大忙!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世界各国对北极的大规模考察始于1957—1958年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但北极科考走入正规化、合作化却是在1990年《八国条约》签订后,而中国最先进入北极开展科学考察是在1947年。

当时重庆大学的冯简教授只身进入北极圈内考察,随后又有多位中国科学家进入北极考察,但是碍于我国在北极没有领土,无法建立科考站,这给科考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

直到1991年,高登义教授无意中发现了当时北洋政府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作为缔约国可以在斯瓦尔巴岛上从事正常的科学考察工作。

据此,我国于2004年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这大大推进了我国在北极的科学考察项目!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争先恐后探索北极呢?

北极科考有三大价值:

第一,科研价值,对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是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以及研究地球远古时期大气成分,生物生存环境等。

第二,经济价值,北极是人口稀少之地,存在大量资源和能源,有利益可图。

第三,旅游价值,南北极是人口稀少之地,空气清新,适宜开发旅游观光项目。

小结:

在北洋政府十六年的统治中,政权更替频繁,各路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互相厮杀,致使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没想到就是如此黑暗的一段岁月却签下了一个令后世受益匪浅的条约。

从这点来说,北洋政府还是做过一些好事的,尽管是在无意之中!

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随意而为的一件事就可能给后人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秉持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后人的利益,不能以损伤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进行发展。

参考资料:《斯瓦尔巴条约》《冰岛编年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