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伙偷拿母亲腌鸡蛋的罐子鉴宝,专家看后却说:劝你捐出去

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有“腌蛋”一条: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腌鸡蛋是一种民间非常常见的食物,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却有一个小伙将自己母亲拿来腌鸡蛋的罐子,拿去参加鉴宝节目,专家看后却说:劝你捐出去!

朋友不正常举动,让小伙意识到不对劲

众所周知,央视有一个鉴宝的节目,只要将手上古物拿去给专家鉴定,那么不论真假,都能得到一个真实的结果,并且还不收取任何费用。一个年轻的小伙在看到后,其心里也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要把老娘“腌鸡蛋”的罐子,拿来鉴宝。

这样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之前的某一天,在他请朋友到家里吃饭的时候,朋友见到那个罐子的奇怪举动,这让他意识到不对劲。

他说,那个好朋友来到了自己家中做客时, 无意中看见了他家中母亲用来腌鸡蛋的一个罐子,这位朋友马上对其来了兴趣,他拿在手中,顾不上罐子里发出的味道,一直在仔细观察这个罐子。

朋友这种十分异常的举动,让小伙心中不禁有了疑惑:”难道自己家里这个用来腌鸡蛋的罐子,难道是一件文物不成?只见这位朋友在观察一番之后,便向小伙子提出了想要将其买走的请求,并且还愿意出高价收购。但是,小伙子最后还是委婉地拒绝了朋友的请求。

偷拿罐子参加鉴宝,害怕母亲生气还上演“狸猫换太子”

这个小伙也不是傻子,他思来想去,认为这东西可能是个古董,便希望来鉴定一下,可以发一笔大财。但是,苦于没有机会,后来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件事情在小伙子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

而刚好在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来到了自己的家乡,于是他便打算拿上家中的这个用来腌鸡蛋的罐子,去参加鉴宝节目。当小伙到了鉴宝的现场时,他还表示,自己是偷着拿来的。

他害怕老娘生气,还提前拿了一个假的罐子,放了回去,这让专家哭笑不得。在专家刚开始鉴定的时候,专家还说这味道还真是腌鸡蛋的味。但是看到上面的纹路,他们却突然变得认真起来。

专家确认罐子为唐朝珍贵瓷器,无法估价

专家仔细的观察了罐子的周身样式,鉴定后心里已经有了数,便紧皱眉头问小伙:“敢问您祖上是?”小伙吞吞吐吐说没有家谱,还说家里几代人都是农民,靠种地为生。

小伙还说,这个罐子倒是传承了几代人,据说他老娘还小的时候就有了。专家看了一下罐子上的盐渍,果然是用的有些年头了。专家先是告诉他,这肯定是件文物,并且年代还很久远,是唐朝的物件,是高古瓷窑。

高古瓷器是一个与明清瓷器,是一种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北方也俗称为“老窑瓷”。

之后,专家对这位小伙子说,这件瓷器属于我国唐朝时期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瓷器,它的学名叫做“白釉唇口罐”,到如今已经成为了十分少见的一件文物。而到了估价的环节时,几位专家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竟然表示这件文物无法估价,也不敢估价。

专家建议捐出,小伙听完不淡定了

小伙听到这里后很高兴,以为自己要发财了?但是专家之后的一番话,却让他变得不淡定了。专家说:“你最好把它捐出去。”

这让小伙有些不解了,专家随着解释,倒不是罐子本身有什么邪性,或者忌讳之类的。而是因为这个罐子,叫做“万年罐”,属于老窑物件。

而这种文物国家是不允许拍卖的,私下售卖或者估价的行为是违法的。因此专家只能劝他捐出去,也能为考古事业尽一份力。

但是,显然这个结果,让小伙难以接受,他在临走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唐朝的物件,应该很有收藏价值吧。”

小结

在小伙子即将离开时,专家也建议他,告诉自己的母亲,不要在用如此珍贵的文物来腌鸡蛋了,这实在是暴殄天物,时间一长的话,不仅会对瓷器有很大的腐蚀,而且一个不注意的话,可能导致的后果,简直无法想象。

想起来,这件事也挺搞笑的,一件千百年的文物,竟然被他的母亲拿来当做“腌鸡蛋”的罐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果这个小伙没有注意到的话,那么也许那个罐子依然会被埋没。而之后小伙会如何处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资料:《随园食单·小菜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