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ookee

對於中國的省份界線劃分,原來一直沒有留意過,以爲只是歷史上長久以來約定俗成的結果,直到看到蘇力老師的《大國憲制》一書,才恍然發現,原來中國很多省份邊界的劃定,並不是依據山河走向、人文習俗等因素自然劃定的,而是統治者刻意爲之的結果。比如河南省從來都不僅在黃河以南,還要兼顧黃河以北部分地區,長江沿岸的湖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也都是分別跨越長江南北兩岸,陝西省要跨越秦嶺南北兼顧漢中盆地,湖南、江西要跨過南嶺深入廣西、廣東,浙江省向南一直延伸至福建山地,四川省地處四川盆地,四周相對封閉,但漢中地區劃歸陝西省,使得秦嶺不再構成四川的天然屏障。

這種地域劃分格局,形成了相鄰省份之間相互深入對方的犬牙交錯之勢,蘇力老師形容這種行政區劃原則爲“犬牙相入”,而對應的則是“山川形便”。這類區域劃分的實踐最早可追溯到秦朝,爲最終征服距離秦王朝都城咸陽最遠、交通最爲艱難的嶺南地區,秦朝將南嶺以南的桂陽縣(今廣東連縣)劃歸長沙郡(今湖南省),同時將南嶺以北的鐔城(位於今湖南懷化境內)劃歸嶺南的象郡(今廣西省)。此後歷朝歷代,此種劃分方式屢見不鮮。

理論上,不論是國家邊界還是省界的劃分,都應該依照江河山川的走勢順勢而劃,大山、大河應該天然地成爲兩個地區的分界線,因爲大山大河的阻隔,兩側區域的民衆風俗習慣應該差異明顯,這樣各成一體,大家相安無事,可是統治者絕對不會這麼想,這種看似荒唐的行政區劃方法,實際上是一種精妙的制度設計:要通過犬牙相入的行政管轄來打破可能形成的地方割據。

因爲依照“山川形便”劃分的行政區域,自然地理會塑造區域性的社會共同體,雖然可以減少不同區域間的民衆衝突,但也考慮到地理條件對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塑造力,爲維護全國政治統一和有效治理,儘可能消除區域性軍事割據的風險,因此要儘可能用行政區劃的“犬牙相入”來打破“山川形便”,特別是讓各行政區相互掐着一些兵家必爭之地,避免引發分裂割據。比如位於廣東和福建的交界處,有一個130平方公里的南澳島,極具戰略意義,近代之前,該島的行政隸屬一直變來變去,有的時期一個島上同時駐紮隸屬於不同行省的兩個兵營,明朝時,該島曾爲政府軍抗擊倭寇提供了重要據點。

行政區域的犬牙交錯,實質是要讓相鄰省份相互制衡和互相牽制,有助於全國的政治平衡。中央統治者只需經常輪換不同省份的行政長官,防止其之間相互串通聯合割據,就可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同時,這種劃分還有有助於平衡自然界線兩側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比如江蘇省的蘇南和蘇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觀念等差異很大,通過交由一個省份管轄,就可以通過財政調配、資源共享來平衡兩地的經濟。

​採取犬牙交錯的行政區劃方式,是歷史上中國的統治者探索實踐的結果,體現着統治者的治國智慧。這也給今天的許多地域歧視者一個有力的警醒,如果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還可以讓地域歧視者抓住把柄,但實際上所謂的地域邊界不過是人爲劃定的結果,根本不足以作爲地域歧視的依據,那種一個黑鍋由全省人民來背的想法,實在是幼稚而可笑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