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行居民區方如泉老人的家裏,三十多本日記本靜靜地倚靠在客廳沙發旁,記載着一個家庭的昨天和今天,訴說着一代人、一座城市的歲月變遷。耄耋老人的小日記本里有着大情懷!

“神州5號安全返回大陸,圍繞地球14圈後,航天員楊利偉順利返回。看到這個新聞,我太激動了,我要把中國航天史上的這件大事記下來。”這是家住朱行居民區的方如泉老人在2013年10月16日的日記中的一段話。

回憶當天記錄時的情景,已88週歲高齡的方如泉一下子神采奕奕、滔滔不絕。雖然已是一名耄耋老人,但這些年方如泉筆耕不輟,從2000開始,他就堅持每天寫日記,無論是社會發展,還是家庭變遷,亦或是夫妻相處、兒女養成之道等普通的人生感悟……他都一一用筆記錄。

走進他的住所,整齊的傢俱擺放,有着歲月的沉澱感。當被問起寫日記的最初原因,方如泉不無感慨地說:“我們這代人,生於舊社會,經歷過烽火的洗禮,一路坎坷顛簸。如今,步入老年,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溫暖,今昔對比,感覺很知足。我常想,現在生活好了,有了很多自己的時間,我要把每天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質樸的話語,釋放的是那一代人特殊的情懷,用記錄的方式見證,也給自己的人生留下痕跡。

國事·與時代同頻共振

“2004年8月29日,晴。今天,雅典奧運會落幕,中國健兒獲得獎牌總數63塊,位列第2!”

“2003年10月19日,晴。中國跨海大橋31公里圓滿完成。”

“2005年3月21日,晴。金山區鎮級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朱行鎮建制,金山工業區管委會對原朱行鎮區域行使管理職能,這是朱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今日開始發放3000億元國庫券”

“2004年上海平均年齡79.8歲。”

……

在方如泉的日記裏,涉及國家、市、區層面的大事,他都一一作了記載,有時會附帶上自己的一些心得感悟,有時就是簡單的一句話,或是一句電視廣播宣傳語。形式上有時是手寫記錄,有時是當天的新聞報紙剪貼。近二十年來,幾乎所有社會變遷的大事件都在他的日記本里有所體現,古稀後的他以這種獨特的方式,關心和關注着着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

方如泉說,“我們這代人經歷了舊社會到新社會的對比,感觸特別深,對國家和黨有着深深的眷戀和感恩,所以每當聽到有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政策頒佈,重大活動開展時,總會習慣第一時間記錄下來,一來使自己常懷感恩之心,另一方面也拓寬與小輩交流的話題,不被時代洪流所淘汰。”

家書·家庭冷暖化筆尖

如今,這30多本日記,已成爲方如泉的寶貝。每天,他都會鄭重其事地整理一下那摞日記本,擦拭一下上面的灰塵,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原處。他的日記裏,除了對社會大事的關注,更多的記錄家庭瑣事,以後對妻子日常生活的照顧,有對小輩的殷殷期望,有對日常家庭趣事的回味……字裏行間,親情濃厚。

方如泉有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四代同堂,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兒孫繞膝。除去他一個女兒患病早逝給他帶來一點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涼,其他都可以算得上完滿。在衆多的兒孫輩中,老人最喜歡和最掛念的便是小外孫女雯雯。外甥女進入大學那年母親病逝,此後父女兩人相依相伴。方如泉雖然很擔心外甥女,但無奈路途遙遠,不能時常去看望,於是他就用寫信的方式寄予了對孫輩的關愛。

“在學校裏要注意飲食衛生、穿着當心、安全走路、愛護身體、認真學習……”“爺爺奶奶身體很好,勿念!”每一封信,方如泉都事先在日記本上醞釀一番,最終落到信紙上,寄去他最深沉的思念。

無聲的往來信件,成了祖孫間最默契的語言。工作後的外甥女,每一次外出旅遊,都會在當地寄回一張明信片,雖三言兩語,但飽含着對祖輩的關心。方如泉說外甥女的足跡遍佈祖國大地,新疆、西藏、哈爾濱...他說羨慕現在的孩子,沒有生計的擔憂,對自己的人生擁有着更多的選擇權。

身邊事·保留情懷之本真

因爲文字的記錄,閒暇時光,方如泉習慣了對身邊的人和事多一份觀察和感悟。

“上海市九龍模範中學高考100%考上大學,有一服裝公司資助50萬幫困助學。”

“好人彭亞芳四十年如一爲社會大衆獻份血。”

“寫在慶祝國慶68週年的感悟:今年是國慶68週年的大喜日子,回憶起68年前的中國,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喫不飽穿不暖,喫了上頓沒有下頓,今天沒有棉衣穿,晚上睡覺沒被頭蓋.......1949年全國解放了,國家強大了,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字裏行間藏不住一位經歷過大風大雨的老人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也正因爲有了這份情懷,2015年開始,方如泉決定每月拿出部分退休金幫助社區裏困難的居民。從最初的每月100元到200元,年前方如泉就準時將愛心資金交至居委會,他說對現在的生活沒有一絲抱怨,全國解放、改革開放,他都是見證者,沐浴在新時代的春風中,他也將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爲社會做點小貢獻。

雖已立冬,天氣漸寒,但方如泉和往常一樣,從外面鍛鍊回來,就坐在客廳書桌前,記錄着一天生活的所思所悟。他要把這一切幸福生活都記錄在紙上,等小輩們回來了,就唸給他們聽,幾代人一起享受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