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音體系中,頭部以下肌體屬於主動性運動除協調的四肢外,只有氣息系統的力量來源點,也就是小腹部的相關肌肉羣。通過對聲音技術的學習,你能很清楚地瞭解到:歌唱是一種全身性的肌體運動。

在第一章“真實自然的聲音”一課中,已經敘述過肌肉緊張與神經緊張對唱歌的影響,這節課我們將站在聲樂學習的角度認識“緊張”與“鬆弛”的關係。

我所說的“緊張”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精神緊張或身體緊張,而是指“用與不用“的意思。大部分初學者常常由於身體過於緊張而使歌唱器官僵硬,結果直接導致氣息不流動,對咬字系統肌體的控制能力減弱,完全喪失了對高音、低音、假聲等技術難點的把控能力。初學者在做聲音上、下層次轉換時,會很明顯地感受到上頜骨部分和下頜骨部分層次分離的困難。聲音的空間層次分離困難,根本的原因在於上頜骨部分肌肉和下頜骨部分肌肉的緊張、鬆弛與再緊張、鬆弛的轉換。同樣這個困難也出現在聲音前、後層次以及其他空間層次的轉換中。這種身體內部與唱歌相關的骨骼運動和相關肌體運動實際上就是我們聲樂學習的主要內容。

爲此,我們有必要認清身體中哪些肌體運動有利於歌唱,哪些肌體運動不利於歌唱。首先,肢體語言可以幫助提高聲音的律動性,舞臺上我們看到過很多由肢體語言帶動聲音律動且唱跳俱佳的歌手,在這方面比較明顯的歌手有夏奇拉、碧昂斯等。觀察舞臺上夏奇拉的舞蹈,除了美麗性感的拉丁範肚皮舞之外,你會發現很多肢體語言並不是標準的舞蹈動作。但是,夏奇拉的表演無論是肚皮舞還是這些不是標準動作的肢體語言都與音樂律動產生了極佳的融合能力,這些肢體語言也帶領聲音具備了音樂律動性的表演。但是很多歌手在表演中,肢體肌肉僵硬型的運動也阻礙了聲音的發揮。由於身體過分緊張導致的肌體運動不協調、氣息不穩定、咬字系統僵硬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也提醒我們只是在身體有意識對律動有主動式反應的肌體運動時,纔是對歌唱有利的。而,因爲緊張、僵硬、不協調的肌體運動對歌唱是無益的。聲音體系中,頭部以下肌體屬於主動性運動除協調的四肢外,只有氣息系統的力量來源點,也就是小腹部的相關肌肉羣。小腹部相關肌肉羣的作用很明顯的體現在氣息系統的力量支撐與咬字系統的配合上。除此之外,頭部以下肌肉羣都大都屬於被動運動,過多的緊張行爲都會影響聲音及靈動性的發揮,包括美聲中常用的腰部支撐。當然,頭部也有一些 “不用”的肌肉,分別是咬肌、降嘴角肌和下顎舌骨肌等肌羣。咬肌的緊張導致牙根緊鎖,與接音咬字用力點的兩個方向都不相符。咬肌的緊張直接導致了咬字系統的整體僵硬,是我們發聲體系裏需要注意保持鬆弛的肌肉。降嘴角肌同樣也是妨礙咬字發聲系統的肌肉,它的緊張致使嘴角用力向下,導致下巴的緊張不自然。下顎舌骨肌的緊張也導致了下巴僵硬,尤其是聲音向上時,緊張的下顎舌骨肌極大的阻礙了聲音的靈活性。脖子大部分的肌肉羣則整體需要保持鬆弛“不用”的狀態,一小部分的肌體緊張都會影響聲音的通透性。

解決緊張與鬆弛這件事,就是解決聲音技術的全部。通過對聲音技術的學習,你能很清楚地瞭解到:歌唱是一種全身性的肌體運動。在歌唱這項運動中,通過各種肌肉緊張與放鬆的調節完成所有的技術內容。歌唱中,發出聲音必定要有用力的地方,這個用力點是否正確,用力點發力的大小、長短都需要調節。該緊張的地方就要積極、充分地緊張起來,該放鬆的地方就要做到完全“不用“的放鬆狀態,把多餘的力盡量全部去掉。緊張與鬆弛是技術的根本,是學習聲樂過程中最需突破的部分之一。

由於,在國內還沒有一套很完善的大學流行音樂教育體系,並且由於流行音樂教育觸及的廣範性,很多有關流行聲樂的教育相關技術都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在我學習聲樂的初級階段,同樣遇到這些問題。通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才逐漸摸索出他們的關係,更好地理解緊張與鬆弛的關係將有助於你聲樂的學習。

唱歌必須要知道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