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孃孃們在央視舞臺表演

重慶孃孃們在展演現場合影

黃敏以針作筆、以線作色製作蜀繡。

黃敏繡出的小鳥栩栩如生

黃敏繡出的小鳥栩栩如生

黃敏作品——夏布雙面繡《十犬圖·霜花鷂》(受訪者供圖)

廣場舞誰都會跳,但能跳得“高大上”的不多

她們把廣場舞跳上了央視舞臺

大渡口區有一羣孃孃,她們喜歡跳廣場舞,跳着跳着,就把廣場舞跳上了央視舞臺。這些孃孃共50名,是由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等精心組織挑選組成的舞蹈團,也是這次唯一一個代表重慶的舞蹈團,在央視參加全國廣場舞北京集中展演。該節目已於15日、16日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晚上7點30分左右播出。

近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在大渡口區文化館見到了這羣剛從北京回來不久的孃孃們,並聽她們講述表演背後的故事。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範聖卿/文 受訪者供圖

舞臺背後的人

同樣應該獲得掌聲

今年56歲的徐利惠家住大渡口區茄子溪街道,她是心怡舞蹈隊的領隊,這次去北京參加表演的孃孃,其中有10人都來自她們的舞蹈隊。但徐利惠自己並沒有去北京表演,她被舞蹈隊的其他孃孃親切地稱爲舞臺背後的人。“我因爲家裏有些事,沒能去北京,想起還是很遺憾,但看到她們在舞臺上表現得那麼精彩,我又很欣慰。”

徐利惠之所以欣慰,是因爲臺下背後的排練,她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她們排練時的表情、動作,我都要親自指導、糾正,畢竟是代表重慶上央視,所以每個小細節都不能放過。”徐利惠表示,她雖沒有專業學過舞蹈,但“混跡”廣場舞圈子多年,參加過很多大型廣場舞比賽。因此在排練時還是很有眼力,能比較好地指導大家。作爲心怡舞蹈隊的隊長,平時也是她在帶隊訓練、編排。

“她指導時真的很用心,大清早就來了,等我們排練完了才走。”團隊成員趙中林表示,大家在央視舞臺上表現得那麼精彩,和背後的領隊、指導老師有很大關係。每個上舞臺的成員,應該給她們鼓掌。

舞臺上摔倒

迅速彈起來無人發覺

唐義燕,今年55歲,身材勻稱瘦小,退休前她在幼兒園上班時。接觸到了舞蹈,從此就開始了跳舞之路。“退休後,空餘時間比較多,就經常和社區的朋友們,一起去跳廣場舞。只是我沒想到,自己竟能站上央視舞臺。”唐義燕回憶這次經歷,又是高興,又是心有餘悸。

“在舞臺上跳舞時,可能因爲距離沒有把握好,我在倒退的時候,踩到了後面人的腳,然後整個人一下子向後栽倒。”唐義燕表示,當時第一反應是,這下子完了,表演砸了。“我雖然這麼想,但行動卻非常敏捷,手迅速撐彈起來,重新融入隊伍,身邊的人居然都沒有發現。”

“跳完後,我一直唸叨說自己摔倒了,帶隊老師聽了後不相信,說剛纔沒看到有人出錯啊。隨後她調出視頻來看,看完後很驚訝地說,彈起來速度太快,基本上發現不了。”唐義燕說,這段有驚無險的小插曲,她可能終身難忘。

即使感冒了

也要堅持排練演出

今年60歲的楊玉蘭,退休前曾是化煉工,學生時代的她,酷愛跳舞,學校大大小小的活動,她都會參加。工作後,單位偶爾組織跳舞,她也會去。因爲工作繁忙,跳舞的時間越來越少。

“後來退休了,我想着可以追求自己的愛好了,於是就加入好時光藝術團,開始一起跳舞。我們有時候會在專門的排練室跳,有時候就直接在廣場上跳。”楊玉蘭說,剛接到消息說,自己被選到上央視舞臺時,她有點難以置信。

“既然區裏面信任,那我們也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比賽前的排練時間,我們嚴格遵循打卡制度,早上9點開始練,下午2點繼續練,練到五六點才結束。有時候沒練好,我們還會自己加班。”楊玉蘭表示,雖然排練辛苦,但沒有任何人抱怨,大家都是拋下其他事專心致志地排練。

去北京表演時,可能是因爲那幾天降溫,也可能是水土不服,楊玉蘭感冒了。“我在火車上就開始不舒服,頭有點暈。到了北京,因爲那邊風大,感冒越來越嚴重,嗓子也痛得不行。尤其在候場時,我們穿得比較薄,上舞臺前我都一直在咳嗽。”但最後,楊玉蘭還是順利完成了表演。

“之前一直強打精神,表演完後,感覺力氣一下子就沒有了。”楊玉蘭說,即使如此,她依舊很開心,畢竟這個機會來之不易。

站上央視舞臺

此生應該是唯一一次

今年62歲的李國平,是春暉路街道的一位退休職工。從重鋼的工作崗位退下來之後,也正式加入廣場舞大軍。“對於我來說,跳舞只是個業餘愛好,因爲這個愛好,我站上了央視舞臺。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站上央視舞臺,也應該是最後一次,其意義非常重大。回想這個過程,有太多點滴回憶值得銘記。”李國平說,在排練初期,她真的是把家裏的所有事都丟開。

“我女兒懷孕了,我都沒去照顧,每天就排練。家裏老伴知道我要上央視表演,也很支持,並沒有怨我。相反,他還經常過來給我們照相,爲我們記錄下這個難忘的過程。”李國平說。

“我們在候場時,已經穿上了表演服裝。服裝有點薄,加上北京天氣冷,我們這些姐妹就在後臺三三兩兩互相抱着取暖,互相鼓勵打氣。”李國平告訴記者,上臺之前,剛開始她很緊張。看着大家這麼團結,又聽大家說那些鼓舞的話,慢慢地她就放平了心態,不再緊張,最終完美地完成表演。

“她們能登上央視舞臺,也是對我們平時所做工作的一種鼓勵。”大渡口區茄子溪街道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們街道很重視這塊內容的建設。尤其在對轄區舞蹈隊的扶持上。”該工作人員說,跳舞不僅有益身心健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還能加強社區凝聚力。因此,街道專門爲孃孃們安排了3個免費的排練廳。

“她們跳舞一般在壩壩上跳,下雨就可以去排練廳跳,我們安排了專門的工作人員爲她們開門。另外,排練廳裏面還免費提供音響、空調,有時還會爲她們提供服裝、道具等。”該工作人員說,今後街道還會繼續加強相關建設,讓每個居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你知道真絲蜀繡,但可能不知道夏布蜀繡

她把蜀繡和夏布完美融合一起

50歲的黃敏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作爲蜀繡的傳承人,黃敏第一次接觸繡品是少先隊入隊時,媽媽給自己的衣服上繡了幾朵花,那與衆不同的衣服吸引來的羨慕目光,讓她開始喜歡刺繡,並於1986年進入蜀繡研究所,師從多位老藝人。經過多年勤學苦練,黃敏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功底,熟練掌握了各種蜀繡傳統針法及爲蜀繡獨有的“衣錦紋針”針法和蜀繡三異繡技法。

如今,在洪崖洞的這間工作室,成了黃敏推廣蜀繡的一個場所:“對於那種喜歡的,又能堅持下來的,我可以免費教她們繡。”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王渝鳳/文 楊可/圖

一件與衆不同的花襯衣

激發了少年時期的興趣

1968年,黃敏出生在沙坪壩區楊公橋一個有充滿樂趣的家庭。

黃敏的媽媽是一位能幹的女人,繡花、裁剪衣服、織毛衣樣樣在行。在那個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黃敏的生活卻比同齡人多了很多色彩,可以穿媽媽親手織的毛衣,夏天還能穿媽媽縫製的裙子,裙子的花邊上,幾朵顯眼的小花煞是好看。

黃敏印象最深的莫過於7歲少先隊入隊時,那件與衆不同的襯衣了。

這是一件白色的襯衣,入隊的前一天晚上,媽媽在領子上給她繡了兩朵特別顯眼的花兒,前襟兩側各繡了兩條相對稱的花帶,配以鮮豔的絲線顏色。第二天一早,到學校入隊的她,一下子就成了一羣人中最醒目的那一個。

“一件普通的衣服,因爲媽媽的巧手,就變得如此不同。”從那時候開始,黃敏開始特別留意媽媽繡花、織毛衣和裁剪衣服。高中畢業時,已經能夠自己給自己的衣服上繡花了。

蜀繡大師徒手繡蝴蝶

讓她堅定學習信念

黃敏的童年是在重慶度過的,18歲高中畢業後,面臨擇業的她開始在外婆的老家、父母單位所在地成都工作。

這一年,她在報紙上看到幾份公招的啓事,包括父母單位招聘工人、幼兒園招聘老師和成都蜀繡廠招聘蜀繡學工。每一份工作,都有不同的意義。通過努力,黃敏上述三份工作都考上了,但到底去哪裏,她心裏有自己的打算。

“我媽從小對我的潛移默化就是要‘講究’,如果去工廠,只能穿工作服,頭髮必須盤起來,實在和我喜歡的人生不大相同。”更傾向於當老師的黃敏,於是決定先去幼師進行培訓。

這一年夏天,媽媽帶着黃敏來到成都蜀繡廠參觀,剛好遇到有外賓也來參觀,一位蜀繡大師徒手繡蝴蝶的樣子,吸引了黃敏的目光,“沒有花樣作爲參考,全憑他的想象。千針萬線之後,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隻就要扇着翅膀飛走的蝴蝶。”

於是,18歲的黃敏堅定了信心:學蜀繡。

大半年的美術學習

讓技藝有了質的飛躍

1986年11月,黃敏進入成都蜀繡廠成爲學徒,四川的蜀繡大師彭永興和肖福興先後來教刺繡,這些蜀繡大師對繡品有不同的詮釋,包括配色、走線、創新等,每一件成品都有不同的意義。

一年後,黃敏作爲優秀學徒被送到二輕職大學美術,這大半年的美術學習,給了她今後的蜀繡生涯更多藝術性的詮釋。

“以前師傅喊怎麼繡就怎麼繡,自從學了美術,我對色彩、空間、針法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黃敏說,因爲手工的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蜀繡更是如此,這一步天塹般的跨步,讓自己的蜀繡作品有了質的飛躍。

黃敏的蜀繡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同時,開始接觸市場。以出口爲主的蜀繡產品,也開始在成都的一些門面鋪貨,“你看,就一隻熊貓,都能繡出千姿百態,如果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根本繡不出來。”黃敏慨嘆說。

下崗後回渝遇蜀繡大賽

洪崖洞開店推廣蜀繡

2005年,成都蜀繡廠倒閉。

對蜀繡還有一腔熱情的黃敏沒想到,自己賴以爲生的事業就此終止。黃敏離開成都回到重慶,給一位朋友的公司打工,所從事的工作與蜀繡毫無關係。

2007年,黃敏路過通遠門,看到路邊張榜要舉辦蜀繡比賽,“在成都呆太久了,完全不知道重慶還有蜀繡的土壤,我決定去問問。”

報名成功後,黃敏開始準備比賽,以牡丹花鳥圖爲原稿的繡品,雖然因爲上班的時間原因沒能完工,卻讓組委會看到了她專業的工匠技藝。

通過這次比賽,黃敏還長了不少見識,比如重慶喜歡蜀繡的人衆多,想學的也挺多,一來二去,很多人建議她開個蜀繡培訓班。

回家後,黃敏在網上發帖招聘徒弟,在衆多報名的人中,她選了兩位。“那會兒,自己也沒地方,天天喊學生到家裏來學,其實也不方便。”最終,在工藝美術協會的幫助下,黃敏進入洪崖洞,開啓蜀繡推廣之路。

結合重慶元素

《吊腳樓》系列亮相世博會

天南海北的遊客來到店裏,但以熊貓爲主題的蜀繡,遊客卻並不買賬。

“熊貓是成都賣的,你在重慶開店,應該繡重慶嘛。”一些遊客提出建議。“川渝本是一家,熊貓重慶也有啊。”黃敏給遊客解釋。

“重慶本身就很獨特,你注意看看什麼纔是重慶元素。”遊客的建議基本上否定了黃敏過去的創作,而她也開始尋覓重慶元素。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之際,即將參展的渝中區找到黃敏,希望她能繡一套代表重慶的蜀繡禮品。

身在洪崖洞的黃敏來了靈感:這棟建築不就是重慶弔腳樓的一個縮影嗎?

回到家裏,黃敏開始繪製樣稿,然後在絲綢上一點一點地繡制上去,青瓦、吊腳樓……最終,《吊腳樓》系列作爲禮品由渝中區政府饋贈世博會組委會。過了一兩年,黃敏在給江北區五寶鎮留守婦女做培訓時,又繡了具有重慶元素的《記憶江北》。

夏布與蜀繡創新結合

她要做渝派蜀繡推廣人

今年5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出爐,黃敏成爲蜀繡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黃敏受邀到榮昌職教中心擔任蜀繡老師,期間她接觸到了榮昌夏布,“夏布和蜀繡都是非遺,能不能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呢?”

想法很美好,但實踐起來卻不容易。夏布比較粗糙,蜀繡又是以絲線爲主,幾次穿針引線,線就毛躁了,繡出來的成品就不如絲線那麼精緻、耐看。

“想了很多辦法,最終才得以解決。”如今,在洪崖洞的這間工作室裏,陳放的成品中也有不少用夏布繡制的成品,相比真絲的蜀繡,夏布的蜀繡看上去多了幾分粗獷之趣。

黃敏告訴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她現在所從事的蜀繡,其實已經加入了許多渝派元素。這些年來,除了大型工藝品,她也創新制作了很多生活時尚蜀繡小成品,如手絹、手繡的胸針、手包、家居裝飾品等,被許多外地遊客、友人購買作爲饋贈佳品。

作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黃敏收徒要求不高:喜歡、堅持,有美術功底更好。這些年來,工作室收了100多個徒弟,堅持下來的只有10餘人,“要說走到今天我有啥祕訣的話,唯一的祕訣就是堅持。”

黃敏說:“繡工就像醫生一樣,要活到老學到老;蜀繡這個傳統技藝,也要學着走進現代生活。我很慶幸,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經意還修成了正果,很幸福。”

來源:華龍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