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记·仓公传》脉法说∶热病阴阳交者死。《脉经》说∶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

‘阴阳交并’这种说法是对热病过程中表里俱实不同状态的诊断用语。热病表里俱实,出现一方面偏盛的状态,且表里交互作用的叫做‘交’,之后或在表或在里如能恢复,而另一方也随之而解的叫做‘并’。

‘阴交’是指里实较盛,已经出现汗出但脉象还是躁盛的情况。如果开始的症状与阴交一样,但得汗后脉象逐渐平静的,叫‘并阳’,是因为突出的里证消散后轻微的表病也随之消散。

‘阳交’是指表实较重,脉象躁盛而无汗出;如果开始的症状与阳交一样,但后面出现汗出热泄的,叫‘并阴’。是因为突出的表证解除后轻微的里证也随之解除。

所以病至‘交’的状态多危重,而到‘并’的状态则易向愈。

《脉经》说∶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其得汗而脉静者’一句中,“得”字前面当有“复”字。《脉经》热病烦已而汗,脉当静。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又说∶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活。都说的是‘复汗’。)这是说的‘阴交’和‘并阳’两种情况。又说∶热病脉常(各本“常”作“尚”,是传抄错误)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得汗出者,生也。这是说‘阳交’与‘并阴’两种情况。这里说的‘阴极’指里实盛,‘阳极’指表实盛。大概来说表里俱实之症,不是出现‘交’就是出现‘并’的情况,不‘并’则‘交’,死生关头,易如反掌。

《史记·仓公传》脉法说∶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解读仓公的“不交”“并阴”四字,就知道其间变化难以意料。诊断‘交’的方法,又会因是否出现‘并’的状况而预后不同,相关的各种病证在《脉经》中有记载,可参考。这都是诊查判断死生的紧要之处,一定要深入探究。(‘复得汗’是讲出现汗出的症状,不是说治法中的汗法,所以有虽用的下法而患者却出现汗出而病解的。)《素问》中没有阴阳交并的说法,却有类似的描述,并且记述的都是‘阴交’证,没有谈到‘阳交’证。阴阳交是统称,就象男子阴易、女之阳易,统称阴阳易一样。

出自《研经言》原文:阴阳交并,二者乃热病表里俱实者之诊法也。其表里俱实,而复相连互曰交,续自厘清曰并。阴交者,里实较盛,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并阳则初似阴交,而复得汗,脉渐静,以里散表解也。阳交者,表实较盛,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阴则初似阳交,而一得汗散热即泄,以表解里微也。故交者皆死,并者皆生。《脉经》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得”上当有“复”字。《脉经》热病烦已而汗,脉当静。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又曰∶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活。皆言复汗也。)此合阴交与并阳言之。又曰∶热病脉常(各本“常”作“尚”涉上而误)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得汗出者,生也。此合阳交与并阴言之。阴极阳极,即里实盛表实盛之谓。大抵表里俱实之症,不交则并,不并则交,死生之关,捷于反掌。《史记·仓公传》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绎仓公“不交”“并阴”四字,则知其转易间难逆料矣。诊交之法,又有进退,诸证在《脉经》中。此皆诊决死生之要,切宜究之。(复得汗以症言,非以治言,故有下之而始得汗者。)《素问》所言,实止是阴交,于阳交无涉。统称阴阳交者,犹男子阴易、女之阳易,统称阴阳易也。

阴阳互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