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記·倉公傳》脈法說∶熱病陰陽交者死。《脈經》說∶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陰陽交併’這種說法是對熱病過程中表裏俱實不同狀態的診斷用語。熱病表裏俱實,出現一方面偏盛的狀態,且表裏交互作用的叫做‘交’,之後或在表或在裏如能恢復,而另一方也隨之而解的叫做‘並’。

‘陰交’是指裏實較盛,已經出現汗出但脈象還是躁盛的情況。如果開始的症狀與陰交一樣,但得汗後脈象逐漸平靜的,叫‘並陽’,是因爲突出的裏證消散後輕微的表病也隨之消散。

‘陽交’是指表實較重,脈象躁盛而無汗出;如果開始的症狀與陽交一樣,但後面出現汗出熱泄的,叫‘並陰’。是因爲突出的表證解除後輕微的裏證也隨之解除。

所以病至‘交’的狀態多危重,而到‘並’的狀態則易向愈。

《脈經》說∶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也。(‘其得汗而脈靜者’一句中,“得”字前面當有“復”字。《脈經》熱病煩已而汗,脈當靜。太陽病脈反躁盛者,是陰陽交,死;復得汗,脈靜者,生。又說∶熱病已得汗,脈尚躁盛,大熱,汗之雖不汗出,若衄,是謂並陽,故活。都說的是‘復汗’。)這是說的‘陰交’和‘並陽’兩種情況。又說∶熱病脈常(各本“常”作“尚”,是傳抄錯誤)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躁盛,得汗出者,生也。這是說‘陽交’與‘並陰’兩種情況。這裏說的‘陰極’指裏實盛,‘陽極’指表實盛。大概來說表裏俱實之症,不是出現‘交’就是出現‘並’的情況,不‘並’則‘交’,死生關頭,易如反掌。

《史記·倉公傳》脈法說∶熱病陰陽交者死。切之不交,並陰。並陰者,脈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活也。解讀倉公的“不交”“並陰”四字,就知道其間變化難以意料。診斷‘交’的方法,又會因是否出現‘並’的狀況而預後不同,相關的各種病證在《脈經》中有記載,可參考。這都是診查判斷死生的緊要之處,一定要深入探究。(‘復得汗’是講出現汗出的症狀,不是說治法中的汗法,所以有雖用的下法而患者卻出現汗出而病解的。)《素問》中沒有陰陽交併的說法,卻有類似的描述,並且記述的都是‘陰交’證,沒有談到‘陽交’證。陰陽交是統稱,就象男子陰易、女之陽易,統稱陰陽易一樣。

出自《研經言》原文:陰陽交併,二者乃熱病表裏俱實者之診法也。其表裏俱實,而復相連互曰交,續自釐清曰並。陰交者,裏實較盛,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並陽則初似陰交,而復得汗,脈漸靜,以裏散表解也。陽交者,表實較盛,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並陰則初似陽交,而一得汗散熱即泄,以表解裏微也。故交者皆死,並者皆生。《脈經》曰∶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也。(“得”上當有“復”字。《脈經》熱病煩已而汗,脈當靜。太陽病脈反躁盛者,是陰陽交,死;復得汗,脈靜者,生。又曰∶熱病已得汗,脈尚躁盛,大熱,汗之雖不汗出,若衄,是謂並陽,故活。皆言復汗也。)此合陰交與並陽言之。又曰∶熱病脈常(各本“常”作“尚”涉上而誤)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躁盛,得汗出者,生也。此合陽交與並陰言之。陰極陽極,即裏實盛表實盛之謂。大抵表裏俱實之症,不交則並,不併則交,死生之關,捷於反掌。《史記·倉公傳》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切之不交,並陰。並陰者,脈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活也。繹倉公“不交”“並陰”四字,則知其轉易間難逆料矣。診交之法,又有進退,諸證在《脈經》中。此皆診決死生之要,切宜究之。(復得汗以症言,非以治言,故有下之而始得汗者。)《素問》所言,實止是陰交,於陽交無涉。統稱陰陽交者,猶男子陰易、女之陽易,統稱陰陽易也。

陰陽互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