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燈、二月鳶,三月麥螺吱吱叫……”每到新春,永嘉民間很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舞龍也是正月裏的重頭戲。在鑼鼓聲中,龍燈昂首搖尾,蜿蜒遊動,多由十多個壯漢舉竿來回奔走,熱鬧非凡。舞龍燈祈福,是許多人難以忘懷的春節記憶。

84歲的葛紹昆,從60歲開始自學扎龍燈至今,已經幹了20多年。每當看到自己親手扎的龍燈給別人傳遞着歡樂,葛師傅都會有強烈的滿足感。像很多老手藝人一樣,他抱定了一輩子就做這行的決心。

少年看龍燈,一步三回頭

葛師傅家住甌北蔡橋,是當地有名的龍燈製作人。在蔡橋村,正月12到15日,是舞龍燈的傳統節日。葛師傅每年都是龍燈製作的“掌燈人”,從1994年至今,從未間斷。他的工作坊就搭建在自家的二樓,四個房間除去一個起居室,其餘三個就像是個“龍窩”,一排龍頭擺放整齊,桌子上還擺滿了龍被、龍鰭、龍尾、龍眼。在“龍窩”裏,還有製作龍燈的各類材料工具,從篾刀到裁紙刀,從漿糊到丙烯顏料,從竹片到西山紙,一進工作坊,混合了工藝氣息的芬芳撲鼻而來。一位稍顯瘦削的老人,打量着眼前的龍頭骨架,手指不停比劃,眼睛裏有了異樣的光彩。穩步走到工作臺,兩張白紙拿在手上比較了一下,小聲嘀咕了幾句,拿起剪刀小心地修了起來。咔——咔——,紙碎紛紛飄落。

見有客人造訪,葛師傅手上動作不停,說着抱歉的話:“紙已經上了漿糊,不能停下來,不然就廢掉了。”等手頭上紙片貼上龍頰,這才放下手上的活起身相迎,一邊讓女兒葛小敏泡茶,一邊與我們聊起了他的龍燈生涯。

說起自己退休後幹了20多年的營生,平時少言寡語的葛師傅,立時眉飛色舞。“小時候,只要聽說哪個村要舞龍燈,村子裏老老小小都會去看。”葛師傅說,舞龍燈這一傳統在蔡橋歷史悠久,沒有龍燈,總感覺年味會遜色很多。更爲重要的是,一個村子裏有一條“龍”,就可祈福這片土地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從小接觸龍燈的相關活動,他對此有着特殊的情懷,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二至十五,每天傍晚6點開始,蔡橋村裏的的龍燈隊就開始舞龍,那全身金黃的龍身,活靈活現的龍頭,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舞龍招式,多少年過去了,葛師傅還歷歷在目。

在那個娛樂生活匱乏的年代,每年的這個時節,是他和小夥伴最期盼的日子。聽着屋外敲鑼打鼓聲,摻雜着鞭炮的響聲,就知道外面又舞龍燈了。那時的他,早就和玩伴跑去了,見每戶村民在家裏迎接龍燈。舞龍燈的時間也往往會一直持續到凌晨三四點,而他則直到龍燈隊伍走出好遠,纔在家人的召喚下,戀戀不捨地回來,有時還一步三回頭。渴望穿上舞龍這一身行頭,贏得小朋友的羨慕眼光,拼命地想長大。10多歲時,第一次參加了舞龍燈隊伍,走過寬寬長長的巷道,火把通明,引來圍觀羣衆的叫好聲和掌聲。從此就被其熱鬧的氛圍和蘊含的民俗文化所吸引。

機緣巧合,與龍燈結下不解之緣

這些經歷和他將來做龍燈多多少少有關係。而直接關係到日後做龍燈的是這麼一件事:那時候,他們村的龍燈,都是從溫州一位叫鄭巖斌的手藝人那裏定製的,偶然的機會,十多歲的葛紹昆,來到了他的作坊,有幸觀看龍燈製作過程。40多歲的鄭巖斌很開明,見年輕人跟在他身後“偷師”,也沒點破,還在製作的過程中把相關工序娓娓道來。至於能學會幾成功夫,就只能靠個人天資和對龍燈的熱愛了,所以葛紹昆他的龍燈手藝沒有拜師一說。

然而,葛紹昆的人生軌跡似乎被一股力量帶回了“正軌”,參加工作、娶妻生子、養兒育女,直到60歲從烏牛供銷社退休,他又重新拾起了年輕時扎龍燈的手藝,劈竹篾、做龍頭、龍骨、龍尾……因爲感興趣,有基礎,讓他少走了不少彎路。第一年,他花了3個月時間就紮了兩隻龍燈,一隻給村裏,一隻出售。人家都說他做的燈好,這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葛師傅做的龍燈叫獅子龍,也叫滾龍。製作龍燈的過程複雜而繁冗,一般由龍頭、龍被、龍尾三個部分組成,加上一個圓形的龍珠,均以竹、紙、布等爲原材料編扎製成。從破篾、製作龍骨、剪紙、貼紙、龍鱗、龍被,再到爲龍頭龍尾塗好色彩、描上精美的圖案,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十二分的耐心。十多道複雜工序,需歷時一個多月。

葛師傅告訴記者,獅子龍以竹篾爲原材料,最難做的是“龍頭”。“龍頭”對竹篾的韌性要求極高,篾太硬就容易斷;太軟,又不夠美觀,手感的把握非常重要。一開始,他總在這一環節失敗,好在他鍥而不捨,選出黃南新鮮毛竹爲料。龍頭的製作,是先用竹篾編制龍頭骨架,再將紙裱糊在骨架上。等裱糊在龍頭骨架上的紙完全乾後,再飾以彩繪。裱糊的紙也很有講究,西山紙爲皮作畫,皮紙爲襯增加韌性,兩種紙糊在一起。

爺爺年輕的時候也是太帥氣

龍被上的龍鱗、花紋都是葛師傅自己畫上的,民間舞龍燈,圖的就是個喜慶吉祥。龍被上的圖案,也大都有吉祥的寓意。不光要會扎制的手藝活兒,還得懂點美術。製作37米的龍被,要將布料平鋪,畫好底稿,繪以八仙過海、武松打虎、天官賜福、三英戰呂布等戲曲名段,爲了讓龍被的色彩更鮮豔,美術零基礎的葛師傅特意花了時間琢磨繪畫,得虧他有戲曲愛好。一番精雕細琢之後,龍燈舞起來更加“活龍活現”。這是個細緻活,一般人也沒有這個耐心。”女兒葛小敏說,父親是個“龍燈迷”, 製作龍燈是個體力活,光龍被就需要20天時間,因爲擔心父親的身體,幾個女兒都會幫忙縫製。

“不怕人學,就怕斷了傳承”

因爲技藝高超,聞名鄉里的葛師傅,幾年前還爲遠在寧夏的永嘉同鄉趕製龍燈,用於燈會。此外,溫州周邊縣市區不少客戶到他那裏訂貨,老人語氣中透着自豪。

當被問及爲何如此操心扎龍燈的事時,老人只說了一句:“過年嘛,就圖個熱鬧,這要萬一龍燈沒做好,就不熱鬧了!”正是這份使命感,促使他不斷將新材料、新技術融入龍燈製作過程中。他說,“做龍要兇,做虎要溫。龍頭的嘴巴一定張大,這樣才顯得很威風、有氣勢,也能將龍頭的重心後移,起到平衡的作用,方便握舉。”這樣做出來的“巨龍”雙目有神,鬍鬚迎風,通體金紅鱗片,透着威嚴。爲此,他多年來一直喜歡走訪各大廟宇,揣摩其中的龍形。又從身掛LED燈的舞蹈演員身上獲得啓發,製作燈光龍,這樣即使是靜止時也可以觀賞。

玄孫女在邊上做小幫手

“實事求是說,都是手工活兒啊!我一年做過最多有16條龍,要論數量,肯定不如有些老師傅多。但我也有自己的特點,我扎出的龍漂亮,能不斷改進。”不過,這些年他做的龍燈少了,今年目前就接了5個。

“慢工出細活,賺的就是手藝和功夫錢。”他坦言,只要還有人願意看燈,他就會一直做下去。

“熱鬧是熱鬧,整個江北地區,會做龍燈的就四五個人嘍。”葛師傅心裏會有些悵然。這個手藝,只要愛玩就行。在他看來,“愛玩”是學習龍燈最重要的要求。可讓他想不明白的是,爲啥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覺得龍燈“好玩”?正如他5歲的重孫全茗熙,童言童語說的:“太公的龍不好看!”不懂得欣賞,工序又繁冗,或許是全手工製作龍燈的人,越來越少的原因。

偶爾會有同行上門請教外,也會有年輕人慕名拜訪,有些純粹是過來看個稀奇,拍張照。也有例外,幾天前,一位溫州某校學藝術專業的大學生,專門想要拜師學習。葛師傅見他誠心,便同意將手頭上的半成品完工後,再重新做一隻,從頭傳授。“是啊,做龍燈這麼辛苦,又賺不了什麼錢,年輕人誰還幹啊?工序不是祕方,不怕人學!就怕斷了傳承!”每每說到這些,葛師傅都會顯得有些激動。

到了記者辭別時,葛師傅在工作坊端詳自己扎制的龍頭,面對自己新完成的作品,欣喜外還略帶些虔誠。關於龍燈的無上榮光、些許遺憾和熱鬧過往,都留在了身後。

每年正月裏都能見到舞龍的身影

小編也是一個愛湊熱鬧的人

也爲手藝人懷着一顆虔誠之心而感動

記者 潘益風 陳勝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