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本無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裏透紅,狀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芙蓉村。”人們這樣形容這座楠溪古村落。

從縣城出發一路向北而去,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便可抵達。古樸的民居、百年古樟和現代化的停車場出現在眼前。隨之出現在眼前的還有溪上芙蓉。它用一道木門隔開塵世的喧囂,推開它便開啓了一段空靈的時光。

迴歸自然

依勢而築,與古村景緻相映生輝,白牆灰瓦延續着整個村莊的意境。站在停車場,遠望溪上芙蓉民宿,可以看到的是仿古村老屋式的大門,門框旁懸着兩盞提燈。然而最抓人眼球的是幾棵高出圍牆的柿子樹,每一杈上都掛着許多紅豔豔的柿子,本應朝向天際的樹枝被壓得彎下來,似乎你伸手一觸,柿子便從樹上掉下來。

跨過門臺,小徑、閒庭,好像一下子又重新回到了耕讀傳家的靜默歲月,心也慢慢平靜下來。走進庭院,這是公共活動區,乾淨清爽的院落,白天陽光明媚,傍晚燈光精緻,腳上踩着的是一條灰色的石板路,路旁是一片草坪,一條蜿蜒的小路穿行而過。驚蟄、春分、寒露……這兩條小路上都刻印着二十四節氣,幾步一石板,一板一節氣,爲這個小院覆上了年歲的氣息。

順着小路踏上草坪,靠牆的樹下置放了一座木質鞦韆,晃晃悠悠地讓人不禁想坐上去小憩一下。鞦韆側邊,修了一個小型石屏,屏上刻了福字,屏下是一方小小的池塘。

院內另有5株結滿燈籠的紅柿,寓意着一家人紅紅火火、和和美美,引得院外遊人不時進來拍照合影。楊梅、香柚、雪梨不一而足,兩側的葡萄架上,明年盛夏時會爬滿藤梨,結出可愛的獼猴桃兄弟。

庭院中央有一座假山,亭臺樓閣無一不包,上有水柱噴灑,下有青苔攀附,恍若雨中仙境。好吧,這其實是仿的,院子正對着的蒼山尖,就連山上的龍母宮也完美複製下了。這種形式,既是基於對原始地形的瞭解,又體現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一旁“細水長流”的水槽不知疲倦地吞吐着流水,不時有人在有些年頭的汲水井處打水洗手,就這樣簡簡單單,營造最傳統的韻味。坐在木桌椅上喝喝茶、看看山,小孩子們肆意玩耍,大人們談天說地,民宿就該這麼舒心和愜意。

從小樓旁的石板路進入後院,你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何爲“幽靜”。後院中擺着幾張藤椅和藤桌,藤椅旁有一面石牆,牆中間流水石從上而下汩汩流着水,左右各有一幅刻成的山水畫,繪的是獅子巖和石桅巖。

築夢鄉野

流水石下,一對老人靜坐,眼前正是院牆外的道路和遠山,看到有人拍照,雖顯一絲侷促,但眼角流露出的歲月靜好,仍然打動了偶然闖入的我們。爺爺名叫陳光順,86歲。奶奶季竹弟,84歲。他們既是民宿的主人,也是此處的客人,這就要從一年前說起了。

43歲的金湧,是溪上芙蓉的主人,但並不是巖頭人。在辦民宿之前,湧哥一直做的是餐飲行業,也曾經在雲南開超市做生意。然而在他的身上,商人氣息並不濃厚,而是有着熱情與儒雅兼具的氣質。在雲南做生意的那一段日子對湧哥的影響很大,他喜歡到處走走停停,也喜歡住民宿。他曾在雲南楚雄和彝人古鎮待過一段時間,火把節、篝火晚會、左腳舞讓他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民族風。

他說,雲南的民宿主人們古樸、實在又好客,就像家人一樣,能讓他把來自城市的工作壓力宣泄出來。他告訴記者:“我真的很想將雲南民宿主人賓至如歸的服務理念帶到永嘉來。”於是,在好友陳先生的影響下,去年他萌生了在楠溪江辦一個民宿的念頭。有了計劃之後就是選址了,想要找到一個環境幽靜又適合營業的地方並不容易。好在陳先生的老家就在芙蓉古村,一見之下就爲它的美着了迷。一年後,打造出民宿“溪山芙蓉”。

而老屋原先的兩位老主人,陳光順、季竹弟,自然而然地留在了特地準備的民宿房間裏,成了亦主亦客的存在。老人平日無事,便喜歡靜靜地坐後院長廊。也許對於老人來說,這份幽靜就是他們晚年最舒服的生活環境。

“這個地方就是芙蓉牛墩,正對巍峨秀麗的蒼山尖,左側有著名的芙蓉三冠;它的後花園則是美麗的芙蓉古村。所以取名溪上芙蓉。”

耕讀傳家

古色古香的設計風格和裝修全是湧哥一手包辦的。他走訪了永嘉各地的民宿之後,一開始他找了專業公司進行總體設計,但並沒有設計出他腦海中的樣子,便開始自己邊裝修邊設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修起來又推翻掉,終於做出了他想要的樣子。預算投入也從原來的一百萬變成了三百萬。

溪上芙蓉共佔整二畝地,開發時特意保留了老房子的牆體和樓梯,整個房子的風格是仿古屋的。在細節上也精心設計過,外牆留白用來繪畫永嘉學派的故事。大門的門鎖選的是老式銅鎖,門口地面上有溪石拼成的銅錢圖畫,門邊留出近十公分的路,砌上石塊供路人蹲坐歇息。

民宿一樓的五個餐廳還有別致的名字,分別是文元廳、郎官廳、勸儒廳、牛墩廳和閒吟廳。一組廳名敘述一個傳說:古時,芙蓉曾出了一名神童,少時,其父陳逢吉父爲擇風水從芙蓉文元地遷居郎官地,同族金帶回鄉勸儒(勸儒也是福建祖居地名),後遷牛墩閒吟,纔出神童科進士陳逢吉。

溪上芙蓉共有15個房間,包括單人間、雙人房和家庭套房,透過每個房間的大玻璃窗,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因爲帶着主人的精心設計,所以每個房間的裝飾各不相同。四樓有一個大露臺,可觀山嶺上招搖的花樹,田中正肆意生長的作物,村莊裏閒步的老人,目之所及即是一幅畫卷。有風作琴音,有山作畫卷,住進溪上芙蓉,手邊便是一卷書,窗前便是一盤棋。

每個房間的天花板,是用蘆葦杆或竹蓆編織而成的,牀頭取材於上好的龍游木,走進房間木香縈繞。窗外都掛着兩盞紅燈籠,夜晚亮起來,指引歸家的路途。

如果只是外觀上的華麗,那還遠遠不夠,湧哥說他們的特色在於配套的設施與服務。他常年待在民宿裏,客人的需求和問題能及時瞭解並解決。他在民宿外還承包了一個停車場,有120個停車位。他說:“我承包停車場也不是爲了盈利,更多的是爲了方便住客停車。巖頭至石桅巖、大若巖及碧蓮交通旅遊專線也停靠在此。”

“食色”時光

山間風物四時常新,溪上芙蓉延續着江南“不時不食”的風俗,用山間的應季食材製出一段“食色”時光。金湧與村裏的農戶簽訂了豆腐、素面等農產品的供銷合同,還會收購來自嶺頭表山的農戶自己種的高山蔬菜,如盤菜、油冬菜、球菜等,還有本地雞肉、豬羊肉……

院子裏一個帶有柴鍋竈的小屋,來這裏的住客可以租用柴鍋,全家人一起動手,品嚐自己燒的農家菜。湧哥說:“我們不向住客詢問喜歡喫什麼,而是今天有什麼就燒什麼。”這種獨特的健康理念,源於他以前做餐飲的經驗,知道外面的飲食安全隱患大,所以每天自己挑選好食材,再提供給住客。並且他想要形成一種模式——邀請住客來他家做客,品嚐有地方特色的菜餚,把住客當成自己的好朋友來對待。

湧哥告訴記者,未來將會把院外的菜園子承包過來,改造成小型農場,栽種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住在這裏可以體驗農耕的樂趣,摘下來的蔬果可以直接買走,也可以拿到餐廳里加工成美味菜品。

有人說旅途是爲了創造故事,溪上芙蓉則更願意爲旅途中的人提供享受自然的空間。試營業一個多月以來,客人絡繹不絕,一方小院,有花有草,詩酒茶香,閒話家常,如果你來,不要客氣,請盡情享受。

看上去又詩意又接地氣的小院

你來過了嗎?

記者 潘益風 吳南傑 胡淳舒 李伊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