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理論,它在客觀上提醒了人們注意人口與生活資料比例協調,防止人口的超速增長,也成爲現代理論的開端。這個理論在實踐上與前段時間上映的《復仇者聯盟3》的結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個理論被稱爲——馬爾薩斯人口論。

前陣子上映的《復聯3》在結局時候超級大反派滅霸爲了維持宇宙的平衡,需要通過消滅宇宙中一半的生物來解決問題,這樣看似天方夜譚的解決方法卻是真實存在的。(容小編講一些必要的但很枯燥的理論)在十八世紀,英國有一位叫做馬爾薩斯的男人創作出了一部著作,名爲《人口原則》,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馬爾薩斯人口論”,並指出人類必須控制人口的增長,如果不這樣做,貧窮將會是人類不可改變的命運。

這個理論有兩個公理,一爲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一爲兩性之間情慾的必然發生性,所以每25年爲一個週期就會將人口數量翻一半。人數過多時,對食物的需求就越來越多,當定量的食物與人類的需求達到平衡時,就會出現人口的大規模死亡。死亡可能是因爲飢餓、流感疾病、搶他人食物而導致犯罪,或因爲資源的匱乏而引起了爭奪戰爭。這種造成死亡方式被馬爾薩斯認爲是合乎常理的,但此處的常理並非合乎道德,而是合乎規律。所以在這種大規模死亡事件發生是被自然規律允許的,任何的補救措施都將是徒勞的,人與自然規律的鬥爭總會以失敗告終。

說來奇葩,馬爾薩斯的想法總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他經過各種角度的分析,最終的出了一個有關哪一類人在食物供給不夠情況下最該死亡的結論,那就是社會之中位於底層的窮人。馬爾薩斯認爲窮人在很多情況下都增加了社會負擔,窮人就被規劃爲過剩人口,是不應該有太多的補貼投入到這一羣人身上的,而且不應該給窮人太好的生活環境,只有讓這羣過剩人口早一些死去,纔算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emmm...哈???什麼???What???)。這種實在讓人費解的思想在提出後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但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並且確信這個觀點是對的,不難知道,支持這種觀點的多爲社會上層的富庶人家,對窮人根本毫不在乎,並沒有什麼道德上的操守,中間不乏一些英國的大臣們。

馬爾薩斯的觀點得到了支持後,自然而然會有所事情發生,那就是歷史上一場較爲著名的愛爾蘭土豆饑荒。愛爾蘭的農民大都依靠最爲高產的馬鈴薯爲生,此時的愛爾蘭人口多達800萬人,於是愛爾蘭便被作爲馬爾薩斯所提出觀點的的一個時間對象,恰逢當地的土豆害上了一種真菌傳染病,造成了大量土豆的絕收,沒有收成的農民就相當於斷掉了食物供給,於是大規模的農民因爲這場饑荒死亡或逃難離開,短短五年時間,愛爾蘭的人口總數驟降400萬人,而這次便算是馬爾薩斯理論的初步成功。

這個觀點被後人爭論了幾百年,對窮人生命的漠然顯得格外殘忍,雖然能夠明顯的改變人口過多的情況,但違反倫理道德,將造成的災難視爲自然規律的必然趨勢還是挑戰了人性。人們生來平等,貧富的差距自古以來都存在着且會一直存在,但貧窮不能成爲必須死亡的藉口,我國的扶貧政策不得不說真的很好,只有改善了最底層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他們的幸福感,纔不會讓那些人一直貧窮下去。現代科技的發達會很大程度緩解甚至解決食物匱乏的問題,例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沒有任何生活貧窮的人們必須選擇死亡纔算是爲社會做出的貢獻,就算有着很多類似於馬爾薩斯人口論這樣的理論,但這樣的理論總會慢慢被時代所拋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纔是對所有生命的一種尊重。

編輯:知壹

圖片: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