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6月,由橫琴新區管委會打造、橫琴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管理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正式啓用。12月19日,橫琴口岸的另一邊,與新口岸相隔一路之遙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主體已成型,周邊的建設場面相對“冷”了許多。

(原標題:穿越橫琴新口岸:內地平臺就緒、港資垂涎,澳門能否打破長期依賴博彩業?)

“這幾個月,香港的客戶突然開始主動找我們,想在澳門做業務或者開分公司。”澳門本地一家大型銀行管理層人士對這種現象感到驚訝,這些客戶當中包括在國際上非常有名的巨頭公司,而澳門的金融業長期依附博彩業,想承接這些業務並不容易。

這位銀行業人士不知道,一關之隔,其實有很多人在爲可能出現的“新事物”做準備。

12月19日入夜後,陳富和同事在珠海市琴海東路段施工圍欄外巡場。最近,每晚都有人通宵趕工,新口岸要在12月20日具備條件開放通關。儘管街面上往來的人很少,但這一夜,陳富覺得,附近的燈突然都亮起來了,廣場上還有彩色的霓虹燈,橫琴突然像個“不夜城”。

陳富和他的同事不知道,5個月以前,何海鋒就已經開始籌備這件事。他是南方電網負責珠海市橫琴區供電的人,任務是協調完成橫琴新口岸在12月11日前的“送電”。同時,爲了保證澳門迴歸20週年系列活動期間對澳供電穩定,橫琴從這週一開始停止基建供電,並啓動了相應的保電方案。

橫琴新口岸總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相當於63個足球場,設計年通關量達8000萬人次。不僅如此,開放後,它將成爲促進珠澳互聯互通的硬聯通“新門”,更是內地與澳門規則對接、標準對接、制度融合貫通的軟聯通“新門”。

澳門北向

12月19日,橫琴口岸的另一邊,迴歸20週年前夕的澳門,當時鍾指向8點整時,金蓮花廣場上,國旗和區旗冉冉升起。

金蓮花廣場上、新葡京酒店外、澳門基本法紀念館前、普通居民樓過道里……慶祝澳門迴歸20週年的標語清晰明亮。

雷震已經習慣了往返澳門珠海兩地的生活。他是澳門爲數不多新材料方向的創業者,畢業於清華,在澳門和珠海分別設立了公司。

2018年,雷震創辦的公司納金科技代表澳門,憑藉納米銀柔性觸控項目在“2018阿里巴巴全球諸神之戰創客大賽”上獲得全球總冠軍。“這是我們代表澳門獲得的全球性大獎,特首在立法會還點了我們的名。”

“很多人對澳門的印象就是博彩,但我覺得科創會成爲澳門的新名片。”雷震說,納金科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澳門有科創的氛圍。

12月18日,小米生態鏈企業上線一款智米JYA智能對流電暖器,新品中的柔性觸控模組,由雷震和他的研發團隊配合智米科技完成。“智米的速度很快,雙方從對接到項目落地,前後大概用了6個月左右的時間,而傳統的大型企業合作,磨合期可能就需要1~2年。”雷震說。

作爲跨境創業者,雷震和納金科技受到了兩地政府的關注。澳門統計局2019年7月到9月就業統計數據顯示,每100個澳門人當中有13個人從事博彩和博彩中介業。在澳門,博彩企業龐大的吸附力讓其他產業失色,但又讓澳門更亟需產業的適度多元化。

澳門和橫琴都向雷震伸出了橄欖枝。在澳門設研發總部,還是遷往橫琴?雷震不想做減法。“一邊有國際平臺、資金充裕;一邊有科技人才、產業鏈條。”

雷震的想法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不謀而合,“大灣區中提到的科技創新走廊,可以理解爲兩個:一個是廣深港、另一個是廣珠澳。科創將會是澳門未來可以考慮發展的東西。”張玉閣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澳門要發展科創,一定要藉助外力,跟珠海、橫琴融合。

與此同時,澳門的金融環境也爲適應多元化而改變。中國工商銀行(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是澳門本地註冊最大的銀行,段其明負責該行在澳中資企業以及跨境業務工作。他向記者表示,近期中央不斷釋放惠澳金融政策,讓他們感受到一些行業利好的信號,但要把政策落地,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一方面,澳門金融從業者的數量每年大約維持在6000人左右,人才儲備量不足;另一方面,澳門銀行數量也不多,整體的金融基礎相對薄弱。

另一位本地銀行管理層人士則透露,這幾個月以來,讓他們感到最大的不同是香港的大型企業向澳門拋出橄欖枝,主動尋求合作,包括開設分公司或者投資業務。這讓他和同事感到驚訝。“有一些我們以前主動接觸過,但都比較難達成合作。”

前述人士稱,澳門目前承接周邊的金融業務存在較大難度。由於長期依附於博彩業,澳門金融業幾乎就是銀行業,保險、證券、債市、股市忽略不計。但隨着客戶來澳門諮詢量的增加,他認爲,澳門有必要做一些準備。

橫琴入澳

12月19日,橫琴口岸的另一邊,與新口岸相隔一路之遙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主體已成型,周邊的建設場面相對“冷”了許多。路上不時閃現的各種工程車輛,大多服務於創業谷配套設施建設。

與“冷”下來的工程建設相比,一場沒有鋼筋水泥的科創建設,正逐漸升溫。

2015年6月,由橫琴新區管委會打造、橫琴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管理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正式啓用。截至2019年6月底,創業谷累計孵化項目363個,累計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41家,24家企業獲得風險投資,融資額突破4.36億元。

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下午,地處珠海橫琴主幹道環島東路,擁有花園式園區環境和創意建築的創業谷。有人正在研發實驗室進行試劑配製操作,有人正站在顯示屏前關注實時數據變化,還有人正在爲一個項目難題爭得面紅耳赤。

創業谷21棟C區二樓的辦公室內,珠海復旦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顧廣新剛送走幾位來自美的的客戶,結束了“石墨烯水壺項目”洽談。他落座的沙發旁邊,是一個20寸的黑色行李箱。接洽企業,爲科研成果產業化各地奔走,是他工作中的常態。

珠海復旦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於2018年10月正式註冊成立。該研究院依託復旦大學的技術、校友等資源優勢,從事以應用需求爲導向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開發,加速實現創新成果在珠海的轉化。旨在建設集工程技術研發、企業孵化、技術人才培養於一體的平臺。

根據規劃,研究院將聚焦海洋科技、先進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設計和信息技術產業。

去年,被選爲研究院三位開拓者之一後,顧廣新前往珠海,爲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添磚加瓦。

2018年10月,創業谷周邊的基建場面很火熱,但第一次來到珠海的顧廣新心裏卻是“拔涼拔涼”的。“與我想象的改革最前沿不一樣,晚上8點,我在創業谷裏走,沒有一盞燈亮。周邊到處都是建築工地,路上碰到的都是建築工人。”

不過,改變一步步到來。進入4月,顧廣新發現,創業谷配套設施齊全了,人氣也旺了起來。

作爲一開始就定位於服務珠澳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平臺,研究院在完成搭班子、建團隊等工作後,於今年6月正式開始運營。同月,作爲發起單位,研究院簽約加入了琴澳產業協同創新聯盟。目前,研究院已入駐孵化企業10家,在談29家。

“我們的基本思路是澳門資本、橫琴載體、復旦技術,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的創新平臺。”顧廣新解釋說,即藉助澳門的資本優勢、橫琴的空間優勢和復旦系的科技優勢,促進橫琴經濟多元發展,同時帶動澳門經濟多元發展。

此外,顧廣新表示,研究院希望以資本爲紐帶,將產業上下游企業匯聚到珠澳發展。今年9月,研究院注資1億元,成立了廣東復創投資有限公司,用於投資研究院和相關產業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成長潛力的科技產業化項目。

“我們與澳門大學等戰略合作協議正在過會,計劃雙方聯合培養博士後人才,聯合申報項目等。”顧廣新透露,人才培養方面,研究院也已邁出了關鍵一步,正式獲批成爲廣東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