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朱自清散文獎獲獎名單揭曉!泉州籍作家潘向黎榜上有名

21日晚,“永遠的朱自清”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週年朗誦會暨朱自清散文獎頒獎儀式在揚州舉行。第五屆朱自清散文獎獲獎作家共有五位,分別是:肖復興、孫鬱、丁帆、潘向黎、車前子。其中,潘向黎爲泉州籍作家。

據悉,自2010年首屆評選以來,五屆共有25位作家榮獲這一中國散文寫作的標誌性獎項。

本次活動由揚州市委、市政府主辦。“朱自清散文獎”以朱自清命名,旨在紀念朱自清先生,表彰漢語散文寫作的卓越成就,重申散文寫作的文化價值和散文對於民族語言與生活的責任。該獎項獎勵評獎期內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散文作品和在散文寫作中獲得卓越成就的散文家,以及才華出色的散文新人。朱自清散文獎於2010年創立,逢雙年頒發,頒獎地永久設在朱自清家鄉揚州。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誕辰120週年,也是第五屆朱自清散文獎的評獎、頒獎年。

頒獎儀式後,舉行了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週年朗誦會。 (中新 揚晚)

人物名片

潘向黎,生於泉州,長於上海。文學博士。現爲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民進中央委員,全國人大代表,文匯報高級編輯。 潘向黎出生在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是著名評論家、散文家,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潘旭瀾。

著有長篇小說《穿心蓮》,中短篇小說集《白水青菜》《十年杯》《輕觸微溫》《我愛小丸子》《女上司》《中國好小說·潘向黎》,隨筆集《茶可道》《看詩不分明》《萬念》《如一》《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等多部。出版英文版小說集WHITE MICHELIA(《緬桂花》)。

小說曾連續五年登上中國小說排行榜(中國小說學會主辦),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第十屆莊重文文學獎、第五屆冰心散文獎(作品集獎)、第五屆中國報人散文獎、第六屆《文學報·新批評》評論獎、第五屆朱自清散文獎等多項文學大獎。作品被譯成英、德、法、俄、日、韓、希臘等多個語種。

相關內容:

吟詩作對光認字遠遠不夠,這本書教你如何正確讀古詩

(原標題:從讀古詩中收穫對生活的啓迪)

在匆匆忙忙的當代生活中,寫詩已經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讀詩也變得奢侈了起來。如何從故事中讀出高山流水的韻致?如何在古典風景裏觸摸中國人的脈息?人們或許需要懂詩的人來引導品鑑。近日,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了著名作家潘向黎的新書《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並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舉辦了一場分享會。著名批評家、散文家李敬澤、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羣及本書作者潘向黎與各界讀者分享了古詩詞之美之妙。

作者:成長

潘向黎,生於泉州,長於上海。著名作家,文學博士,文匯報特聘首席編輯。著有小說《穿心蓮》《白水青菜》,隨筆集《茶可道》《看詩不分明》《萬念》《如一》等多部。出版英文版小說集WHITE MICHELIA(《緬桂花》)。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莊重文文學獎、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第五屆中國報人散文獎等多項大獎。作品被譯成英、德、法、俄、日、韓、希臘等多個語種。

潘向黎自幼沉浸於古詩詞的藝術氛圍中,《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收錄了她近年來品鑑中國古典詩詞的最新力作,本書於2018年8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五輯,在這些文章中,潘向黎展示了寬廣的眼界和獨到的品位,在品讀自己熟悉、喜愛的古詩詞時,也大量引用古今學者的評點文字,進退裕如。本書延續了作者一貫的典雅風格。潘向黎的散文,就是她自己在說話,七分淡然,三分質樸,總有坦蕩的真性情流淌其間。

詩人韋應物是潘向黎特別喜歡的一位詩人,《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中就收錄了五篇評寫韋應物的文章。潘向黎說,韋應物不像很多詩人把生活過得窮困潦倒,讓人同情、悲憤,他是一個在現實生活裏能把自己安頓得比較好的人。李敬澤喜歡韋應物更多的是喜歡韋應物的人生態度:不裝,不矯情,也不那麼拼命地使勁。李敬澤認爲,韋應物對世界的看法,從來不怨恨,也不自憐,就像他的名字“應物”一樣,順着這個世界,同時又是坦然地、有尊嚴地、有所持守地活下去。

另外,李敬澤和潘向黎都注意到了韋應物詩句中喜用的“涼”“微”二字,對此,李敬澤說,“今天講‘生活家’,我認爲韋應物就是‘生活家’。我們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的熱鬧不算本事,看到這個世界的大也不算本事,真正修煉好了,像韋應物這樣的,是看到那個‘涼’和那個‘微’。不管是我們的感官,還是我們的生活,當我們真正能夠知道那個‘涼’‘微’在哪裏,或者說我對那個‘涼’‘微’有感覺,這時候我們纔算是成家了,生活纔算是可以成家了。”

關於如何通過“讀古詩,做個現代生活家”,潘向黎表示,當代人和古人之間其實有很多共鳴,古人雖不能與我們當面交談,但依然能隨時幫到我們,因爲我們完全可以從古詩詞中找到關於生活的智慧。她舉例說,“那日,看到一個朋友微信裏貼出來飲茶的照片,清靜的茶室,井欄壺、汝窯盞,瑞香嫋嫋,荷花含笑,好不自在。她的文字說明卻是:一個重要客戶跑掉了,一個正在衝刺的項目卡住了,馬上又要出國,行李都沒時間準備,整個人失去方向,乾脆先出來喝個茶。我馬上爲她點了贊,並且加了一句:‘若待皆無事,應難更有花’。意外的是,大家對我這句話有一百多個贊,我想大家都是有共鳴的。”

韓敬羣點評:“在讀古詩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叫重新發現,我在讀《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時,就有一個重新被喚起的經歷,書中有一篇文章,題目叫‘此生終獨宿,到死誓相尋’,這兩句被潘向黎拎出來後有一種特別打動人的力量,一下子就把我擊中了,這兩句詩在中國文學中似乎也不常見。其實,我們讀古詩本身不是目的,說到底還是希望它能與我們的生命發生關聯,跟當代生活發生關聯,這也是讀古詩的意義和樂趣所在。而潘向黎能夠把古典詩歌作爲隔離日常瑣碎的簾幕,闢出一塊迴歸內心的空間,這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北京晚報)

信息來源:中新、揚晚、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林春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