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遭山川洗禮,吸日月精華,光華內斂,流光暗藏,本就是大自然最好的作品,所以,一些重“料”派認爲真正好的玉是不用經過人爲雕琢的。在玉雕師之間,其實也一直流傳着一個說法,叫:“玉必有工。

關於玉雕的“工”與“料”,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就像現在,在衆多玉友間,有人堅持只玩原石,而有人卻只玩雕件。

至於“工”與“雕”孰好孰壞,衆說紛紜,各有道理。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古人也曾展開過巨大的辯論,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正方:重“料”派

代表書籍或人物:《禮記》、韋應物

臨江之玉,璞石無光,千年磨礪,溫潤有方。

玉,遭山川洗禮,吸日月精華,光華內斂,流光暗藏,本就是大自然最好的作品,所以,一些重“料”派認爲真正好的玉是不用經過人爲雕琢的!

《禮記》雲:“大圭不琢,美其質也”

《禮記》中認爲:真正好的玉,就應當不雕刻,以一種“素”的形式,來表現出自然的本質。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真正的劍技不是要依靠劍鋒,真正好的玉也不需要靠人爲雕琢,這是一種人生閱歷,也是一種人生感悟。

因爲未經雕琢的玉,才能最真實的反映自然之美,就像大道理都是及其簡單的。

唐朝時,大詩人韋應物更是在《詠玉》中說:“雕琢爲世器,真性一朝傷”,反映了他對和田玉自然美的追求。

確實,和田玉,乃天地靈物,假若被匠人過度雕琢,就會變成世俗之物,那麼玉中真正的美感和品性就一下被破壞了,就像做人,也應如此,樸實無華,不入俗流。

當然,在現在市場上也是,一塊料子差的玉即使雕刻的再好,可能也賣不到大價錢,真正貴的玉,無不是料子也極好!  

反方:重“工”派

代表書籍或人物:孔子、荀子、《貞觀政要》

至於,重“工”派,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其雲“玉不琢,不成器”。

即使得天獨厚的美玉,也要經過雕琢方能成爲有用的器具。

關於他的這個思想,他的學說代表人荀子,則講的更加直白,曰:“和之璧,井裏之厥也,玉人琢之,爲天子之寶。”

大概意思就是說聞名天下的和氏璧,一開始也就是井裏的一塊石頭,在經過玉人的雕琢後,才成爲了天子至寶。

到了唐朝,吳兢在《貞觀政要》中,又對這個觀點做了進一步的補充: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

一塊美玉在石頭之間,倘若未經技藝高超的匠人精心雕琢,那麼又和地上的瓦塊小石有什麼區別呢?

玉文化真正能夠流傳百年,雖然和玉天然就很美脫不了干係,但是更重要的卻是,一塊玉上所涵蓋的歷史和文化。

博物館一塊玉,之所以是無價之寶,因爲這塊玉有着時代的、歷史的烙印,在一塊玉上,我們能夠看出這個時代的樣貌。

在玉雕師之間,其實也一直流傳着一個說法,叫:“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

當一塊料子不差的和田玉,在玉雕師的雕琢之下,不僅僅展現了玉雕師最真實的情感和關聯,以及優秀的中華文化,還有着道不完的美好祈願!

當然,這個說法在玉雕界依然流行,只有賦予了人的情感的和田玉才能萬古流傳。

那麼,玩玉的你,是持怎樣的觀點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