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清名帖欣賞——趙孟頫《後赤壁賦》趙孟頫《後赤壁賦》。紙本,冊裝,共11開21頁,每頁縱:27.2釐米,橫:11.1釐米。帖共81行,935字。文物原屬故宮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遠弟以此紙求書二賦,爲書於松雪齋,並作東坡像於卷首。子昂。”辛丑爲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時趙孟頫48歲。該帖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流美,風骨內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趙孟頫於1301年創作的的書法作品。《前後赤壁賦》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創作的名篇。趙孟頫所書之《前後赤壁賦》爲行書長卷,用筆嫺熟、精湛。在筆法上直承右軍,以流麗挺健爲主,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內剛。該帖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流美,風骨內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趙孟頫博學多才,學識過人,詩文、書畫、音律均善,亦旁通佛學,明何良俊譽之爲“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的人物。客觀地評價,趙孟頫書風能籠罩於元、明、清諸代,首先應歸功其深厚的藝術造詣,歸功於其對傳統的精確闡釋。當代姜澄清先生的評價較爲精當:“書法至趙孟頫才最終確立了‘婉約’的地位。而趙書的出現,是與時代潮流相感應的,並不偶然。”(見《中國書法思想史》)作爲開宗立派的人物,趙孟頫早年學宋高宗,中年的專習“二王”,虞集謂之“楷法探《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諧《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同時對篆、隸、章草等趙皆苦心研習,晚年又着力李北海,因此深厚的傳統積澱成就了趙體的輝煌。

  《前後赤壁賦》一文爲蘇東坡貶謫黃州,在人生最爲失意、最爲灰暗時所作的名篇。公元1301年,時年47歲的趙孟頫重讀此文時,其內心的隱痛擊打着他的心靈。這時當“明遠弟”(此卷跋文中記)呈紙求書時,他內心的鬱悶與悲涼便隨着東坡的語言汩汩流淌。他的婉約悽美的筆調款款寫來,恬然而靜謐在宣泄着自己的情懷。這就是趙孟頫這件書法作品的創作背景。在這裏,又要提及趙孟頫“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名言。對於筆法,古人是有一套相對謹嚴的規則的,今人孫曉雲的《書法有法》一書對此亦作了專門論述。但結字卻不同,它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演繹着新的點線分割。“因時相傳”的含義也許便是指字法會因時代、風俗及個人情趣、愛好、審美觀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作爲藝術家的傑出代表,趙孟頰於書法的字法當然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曾說:“書以用筆爲上,結體亦須用功。”《後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是《赤壁賦》的姊妹篇。與前篇純寫江上泛舟不同,後篇記遊,以登岸履險爲主,也無談玄說理的內容。文章前面記真景真情,通過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給人一種壯闊的美感;中間對踞石攀木、俯江長嘯的細緻描寫,真切地表達了作者月夜登臨的情趣。最後寫夢見道士化鶴,純屬幻境幻覺,空靈奇幻,迷離恍惚,從中表現了作者內心悵然若失的苦悶。全文如下: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39!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