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14年前,41岁的他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如今头发花白的他,已经离不开农村了。他要继续待在农村一直到退休,他要看到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他叫丁渊洪,是三门峡市检察院派驻的扶贫队员,也是村民口中的“老丁”。

近来,陕州区观音堂镇韩岩村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收获的景象。扶贫队员丁渊洪每天都来到村头的蔬菜大棚里,和村民们一起打理大棚里的蔬菜。“辣椒、菠菜、小白菜,长得非常好!”老丁指着长势良好的蔬菜,眼里充满了喜悦。

眼前这17个蔬菜大棚倾注了老丁的大量心血,“总共投资24万元,建了17个蔬菜大棚,免费提供给32户贫困户种植3年。”走在每个蔬菜大棚前,老丁都能很快说出所属贫困户的名字,“这个是王清治家的,这个是周朝勤家的,这个是……”

蔬菜大棚只是老丁和扶贫队友们在韩岩村实施的众多扶贫举措之一。

位于陕州区东部的韩岩村交通极为不便,这导致该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直顶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2014年,丁渊洪作为扶贫队员来到韩岩村。在踏进村里的那一刻,他就暗暗许愿:要将这里当作新的故乡,全力以赴帮助贫困户脱贫,早日致富。从此,无论寒冬还是酷暑,老丁的身影总是忙碌地穿梭于村里的每家每户,争取为村民多做点事。几年来,在他和队友们的努力下,先后为村里建成多个民生项目:1000米的道路绿化项目;1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项目;80米的河道治理项目;建成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墙、好婆婆好媳妇宣传栏、公共厕所;整村推进村道建设项目;村容村貌整理项目;农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

“我们还实施了一些大项目,比如投资70万元已建成的1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将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十万余元;正在实施的投资200万元的3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丁渊洪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为村民致富所作出的努力。

在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共同努力下,2017年年底,韩岩村有17户贫困户光荣脱贫。2018年1月,韩岩村在国务院扶贫交叉检查中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为河南省及三门峡市扶贫工作增了光。

其实,韩岩村已经是丁渊洪扶贫的第四站了。在此之前,他已先后在三个村庄留下了深深的帮扶足迹,每一处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2004年,正当年的他按照市检察院的安排,下乡扶贫,成为一名扶贫工作队员。“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感情很深。”丁渊洪回忆说,当时他二话不说就答应去扶贫了,“我1985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灵宝的大山里搞地质勘探,农村我太熟悉了,能为农民做点事,我高兴着呢!”

抱着满腔的热情,他来到了陕州区菜园乡赵原村,一头扎进农村深耕扶贫工作。

作为一个缺水的村庄,灌溉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致富的头号难题。丁渊洪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帮助村民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积极向市检察院汇报,筹措扶贫资金,计划为村里建设耕地灌溉水利项目。在他和队员们的努力下,水利灌溉项目获批。那天村里的热闹景象让他终生难忘,村民们笑着、唱着、闹着……喜悦的泪水情不自禁地在他的眼眶里打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丁渊洪为了省钱,经常四处奔波去采购设备。一次他到山西采购水管,跟随拉水管的大卡车一起将水管运回三门峡,水管买回来了,他却病了一星期。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工作劲头,很快,一座淤堤坝、3000亩耕地的灌溉管网建成,让全村的基本农田从“靠天收”改造成旱涝保收,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根基从此牢靠了。

2007年,在完成赵原村的扶贫工作后,丁渊洪按照安排,转到西李村乡古店村继续扶贫。

古店村东头有一条约30米长、10米深的河沟,阻碍了两岸村民的正常通行。更让村民揪心的是,这条小河沟经常导致过往的三轮车等车辆翻车,造成村民受伤,可多年来,贫困的村庄却无力在小河沟上架起一座小桥。丁渊洪来到村里得知情况后,立即多方协调了10万元在小河沟上建起一座桥,时任市检察院检察长将此命名为“连心桥”,寓意着他们与村民永远心连心。

2009年4月6日,丁渊洪跟随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进驻陕州区张湾乡桥头村,在这里,他的主要任务是和扶贫工作队一起完成一个重要的移民搬迁项目。在此过程中,他和队友们监督资金合理使用,协调建设工地外部环境,解决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安抚搬迁移民情绪……付出多少心血他已经记不清楚了,现在说起来,丁渊洪只是淡淡地说:“再苦再累,圆满完成任务就好。”

多年来,丁渊洪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说起家人,他的眼里闪烁着泪花,他觉得愧疚,但是他一直认为妻子和儿子理解他,所以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全力以赴努力工作。

“我今年55岁了,我还要一直在村里干下去。”在丁渊洪如今办公、生活的一间砖结构窑洞里,他目光坚定地说,他打算在村里一直干到退休,他要看到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崔军廷 通讯员 李博 贺娅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