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有關郭脩(又名郭循)刺殺費禕一案,大約是蜀漢歷史上最大的幾個謎團之一。按《魏氏春秋》的說法,郭脩本來是想刺殺劉禪的,結果幾次都沒能成功,因此才退而求其次,轉而刺殺了在漢壽準備北伐的費禕。

說三國,品三國。對於中國人來說,三國實在是一段家喻戶曉又婦孺皆知的歷史。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宣傳,三國(尤其是諸葛亮逝世以前的時間)的知識可謂深入人心。

然而,從234年孔明去世,到280年三國一統,這46年的歷史,小說僅用16回便草草收場,其筆墨也主要集中在司馬篡魏和統一戰爭上。人們對這段歷史往往也印象不深,瞭解不多。

實際上,這段歷史同樣精彩,也同樣留下了很多值得我們玩味的故事。而有關郭脩(又名郭循)刺殺費禕一案,大約是蜀漢歷史上最大的幾個謎團之一。堂堂蜀漢的開府大將軍,居然被一個魏國的降將給刺殺了,這實在讓認有些匪夷所思。

案件現場是這樣的:(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禕歡飲沈醉,爲循手刃所害。——《三國志-蜀志-費禕傳》

八個月後,魏國皇帝的詔書裏,對此事作了覆盤:故中郎西平郭脩……乃者蜀將姜維寇鈔脩郡,爲所執略。往歲僞大將軍費禕驅率羣衆,陰圖闚,道經漢壽,請會衆賓,脩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

原來,這位郭循/郭脩,是姜維的俘虜;在費禕準備北伐的時候,手刃了費禕。

而在裴松之援引《魏氏春秋》的註釋裏,對郭循的生平作了進一步補充:劉禪以爲左將軍,脩欲刺禪而不得親近,每因慶賀,且拜且前,爲禪左右所遏,事輒不克,故殺禕焉。

按《魏氏春秋》的說法,郭脩本來是想刺殺劉禪的,結果幾次都沒能成功,因此才退而求其次,轉而刺殺了在漢壽準備北伐的費禕。

單從這些證據來看,我們很難推斷出郭脩是蓄意而爲還是早有這樣的計劃;但是當我們跨越時間軸,來看看在費禕遇刺前後的事情以後,也許結論就會不一樣了。

費禕遇刺,是在準備北伐的時候;而該年四月,姜維就接替費禕,統領北伐軍進攻南安,不勝而還;五月,吳國顧命大臣、太傅諸葛恪帶兵北伐合肥,同樣慘遭失敗。

一句話,在253年的夏天,魏國在東線和西線同時面臨了吳蜀兩國的夾擊,並且取得了勝利。

儘管這場軍事行動,費禕未能全程參與,但是從他生前的身份來看,蜀吳兩軍幾乎同時進攻魏國,應該是他和吳國方面商定的結果。而在這場大戰即將來臨之前,蜀漢的第一大臣(費禕官拜大將軍、益州刺史、錄尚書事,基本等同於宰相)、北伐軍總指揮遇刺,實在是令人狐疑。

按理說,郭脩被拜爲蜀漢左將軍,這是諸葛亮和馬超曾擔任過的職務,說明他在降蜀漢以前職務恐怕不低;但是整本《三國志》,都沒有此人的傳,裴松之在評論他時甚至說他“西州之男子耳……於魏又無食祿之責”,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

說到裴松之,我們就來看看他對此事的評價:且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郭脩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獲於蜀,既不能抗節不辱,於魏又無食祿之責,不爲時主所使,而無故規規然糜身於非所,義無所加,功無所立,可謂「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謂也。

裴松之直接斷定,郭脩並非爲魏國所指使,只不過自己是一介狂生而已。對此,筆者認爲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不一定合乎真相。

說劉禪和費禕才華不高,至少距離諸葛亮差得遠,這個我承認;但是如果說他們的存亡對時局毫無影響,那必然太過小看他們了。蜀漢再小也是一國,一國之君相同時遇刺,政壇不地震才見鬼了。

同樣,對魏國來說,一場大戰即將來臨;此時一位降將突然刺殺掉蜀漢的大將軍,你要說全然是其一腔愛國熱情,我覺得值得商榷。而在郭脩死後,魏國對其撫卹甚厚來看,恐怕也沒有這麼簡單。

當然,無論是自己一腔熱血,還是背後有人指使,都已經無從探求其真相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倘若費禕不死,能和諸葛恪同時對魏國發動襲擊,以司馬師駑鈍之才,未必能抵擋得住。

而看完此文的您,又覺得費禕之死,是何緣故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