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公辦小學---朝天小學迎來155週年生日,校友紛紛歸寧。經過微改造的百年老校煥發新顏,大家紛紛感嘆母校在保留當年古色古香的同時,煥發了年輕的風采。有年逾不惑的校友戴着紅領巾共聚首,雖已頭髮斑白,卻仍童心未泯。

文藝演出

手舉指示牌與校友們“抱頭相認”

爲了方便校友們“抱頭相認”,學校設置了“年代校友簽到處”,分爲“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2010、2010-2018”七個時間段。簽到處有頭髮花白的老爺爺老奶奶,還有穿着中學校服的同學。71屆校友王先生胸戴紅領巾,手舉“71屆六班”的指示牌前來參加校慶。

校友們在155週年數字前合影

“我自己做了這個牌子,舉着它才能找到老同學呀!”王先生笑言。指示牌果然非常好用,沒過一會兒他就找到了3位71屆老同學,大家一起開心地合影留念。今年暑假,朝天小學通過校園微改造換了新顏,但由歷代校長傳承下來的300年的古榕、校園壁畫,新生代學校領導都盡最大努力做了保護或翻修。今天的典禮上,朝小老校長們爲 “朝天奮飛”雕塑翻修復原揭幕,寓意着“捧着一顆心來,不帶一棵草去。”

馬鼎盛寄語小師弟師妹:好書要硬着頭皮看

作爲朝小校友,著名軍事評論家、紅線女之子馬鼎盛,特意對自己成長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書籍推薦並贈送給母校師生,希望學弟學妹與書爲伴,堅定信念,錘鍊意志,健康成長。在與小學弟小學妹的交流中,馬鼎盛表示,希望同學們在如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多選好書來讀,文學、歷史、哲學等各種類別的書籍都可以讀一讀。

知名校友馬鼎盛先生和學生們交流互動

“小學生就不能看很深的書嗎?未必!我從學齡前就開始看書,不需要理解得很透徹。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覺得有看不懂或者有疑問時,正是漲知識的時候。”馬鼎盛說。

他告訴孩子們,有時候作者很頑皮,心裏話不好說,就兜着彎講故事,從無字句處讀書,不可言喻,但可以神交。讀書時可以與作者神交的時候,那說明你讀書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好書要硬着頭皮看,看不懂查字典,文化知識和精神狀態都能提高。在典禮上,他獻唱了粵曲《男兒爲國家》,聲音渾厚,鏗鏘有力,引發滿堂喝彩。

“全人教育”引領百年老校

從1864年創辦的廣州同文館至今,朝天小學堪稱廣東“最年長”公辦小學。廣州同文館“敢爲人先”的優良傳統影響了朝小在廣州每一段歷史時期的教育地位,作爲廣州教育改革的試點和先行者,朝小起到了領航教研、帶頭教改的作用,並輻射至廣州市內外乃至全國的其他學校。

黑白子圍棋小社團體驗活動

校長孔虹介紹,五年前,學校確定了朝天小學155年的教育歷史發展就是“全人教育”之路,“一個不能少、全面發展、全體發展”;朝天曆代校友成長印證了朝天的教育特色就是五育並舉——“明德、瀹智、健體、臻美、歸仁”爲核心內容的“全人教育”之路。不僅抓緊學科知識,更關注學生素質發展,通過弘毅日新課程訓練學生意志力,培養學生學習力和實踐力。

在人才培養方式上,不管是廣州同文館時期還是後來的朝小時期,155年來傳承下來的尊重個性、肯定價值和自信發展的“全人教育”理念一直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內涵。《基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體驗學習圈”探索與實踐 》教學成果在連續獲得廣州市、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之後,又於2018年喜獲教育類最高獎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二等獎,是對“全人教育”最有力的肯定。

歷史悠久:創辦於同治三年

廣州市越秀區朝天小學歷史悠久,前身是清朝政府於同治三年(1864年)創辦的廣州同文館。

當時,洋務派首領江蘇巡撫李鴻章曾上書要求繼北京之後,在上海和廣州也開設同文館。請庫克吉泰和晏端(兩廣總督)在駐防廣州的軍隊中,挑選資質聰慧、年齡介乎14至20歲、通曉滿文漢文的人才,接受聘請而來的西人及品學兼優的國子監學生的授課。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廣州同文館終於在1864年6月23日(同治三年5月30日) 建成開館。館址就在當時廣州的朝天街,今朝天小學處。

當時,能夠進入廣州同文館學習的學生數量極少,如第一期正規學生僅20名,另有5名附讀生,學生年齡14至20歲,學制3年,所開科目主要有英語、漢語和算學。後來隨着中外關係的擴大,於1879年增設了法文、德語兩館,每館各10名學生,學制也向京師同文館靠攏,增至8年。

學習內容包括:第一年學讀、寫、拼;第二年學讀法之外又增文法、會話和翻譯句子;第三年學習世界史地,練習電報翻譯等;第四年學習算術、代數、翻譯公文。五年級至8年級更增加許多數理化課程,如物理、化學、幾何、三角、微積分,還有機械、航海測算、萬國公法、天文、地理,還開設了生理學、解剖學等選修課。後來又開了日文館和俄文館。

校園裏的老榕樹枝繁葉茂

“威水史”:身兼三個“第一”頭銜

廣州同文館身兼三個“第一”,不僅是廣東第一所外國語學校,還是廣州第一所近代化新式學校以及清代洋務派在廣州所辦的第一件較重大的洋務事業。由於同文館是應實際所需辦學的,頗爲注重學用的結合,學生在學期間就經常參與外文電報、文件及書籍的翻譯,可謂人才輩出。

根據清朝總理衙門的規定,廣州同文館的學生經常上京參加考試,合格者授以正式翻譯官頭銜。1867年,廣州將軍慶春帶領6名學生赴京應試,全部被授以官職。1871年,總理衙門要求廣州同文館送14名學生到京師同文館一邊繼續學習,一邊隨政府使節出國,或到駐外使館實習,很快成才。

據專家考證,廣州同文館學生中在近代中外關係史上有作爲者不乏其人。如首屆學生左秉隆是清政府駐英屬新加坡的第一任總領事,並連任三屆。他在職9年之中,在調停緩解中英關係,保護華僑正當權益,發展同英國、新加坡正常邦交關係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1905年,同文館改爲譯學館,此處也改辦成滿漢八旗高等小學。自1911年起,這所身兼三個“第一”頭銜的學校隨時代發展屢次改名,曾用粵城高等小學、廣州市第三高等小學、廣州市立第五十三小學、廣州市立第一小學、惠福區中心小學、北區中心小學、解放中街第一小學、朝天路小學等。1993年,最終改名爲朝天小學。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劉曉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莊小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