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慶餘年》中風流倜儻、玉樹臨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大男主。

有一個不太討喜的名字:範閒(諧音“犯嫌”,他爸的名字更糟糕:範建,諧音“犯賤”)。

雖然具有穿越者與神脈繼承者的雙重身份,

但是襁褓中喪母,被人追殺、不知父母疼愛爲何物的範閒,恐怕可以用身世坎坷、命運多舛來形容了。

就是這樣一個留守兒童中的奇葩,長大後不但沒有“犯嫌”反而出落得文韜武略,智慧超羣。

這與他童年的老師們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

童年的範閒是孤獨的,寂寞的。

他的奶奶雖然對他關愛有加,但總有淡淡的疏離之感。

穿越者的記憶讓他很難和一般孩子做朋友。

私生子的身份讓他和同父異母的妹妹也有很大的差距。

太多的祕密與差距讓小范閒成爲了絕對的另類。

用今天的評價標準來看,就是“早熟與怪癖”。

萬幸的是,範閒在“嫌死狗”的年紀遇到了最最優秀的老師:文有“費介”,武有“五竹”。

兩位老師簡直是摸透了教育規律的大教育家。

他們對範閒的教育過程,完美地回答了社會上“什麼是好的教育”這一話題。

01 好的教育是開放的

費介的課堂是開放的,他打開了範閒的思維之窗。

他的課堂沒有標準答案,範閒因此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作爲用毒、製毒的高手,費介老師永遠可以準確把握用毒課程的核心知識點——下毒。

在人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讓人中毒,比認識毒藥、配置毒藥更加實用。

能給別人下毒的高手自然可以識破別人給自己下的毒。

實驗課是墳地挖死屍。

因爲動手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環境。

費介帶着小范閒解剖死屍,與其說是報復範閒給他的“迎頭痛擊”,不如說是用最快速的方法告訴範閒:實踐出真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範閒雖有前世記憶,知道解剖的意義與“細菌”,然而面對還算新鮮的死屍也只能乖乖投降。

求饒的話語也透着“犯嫌”的嫌疑:“我還是個孩子!”

理論課是在用餐、飲茶時下毒,自己找解藥。

沒有背誦、沒有筆記、沒有講授,一切都來得猝不及防。

隨時隨地的教育,開放性的傳授,讓小范閒在實踐中練得一身“用毒”的好本領。

封閉造就封閉的個性,開放培養開放的人格。

範閒長大後的思維縝密與思路開闊,和費介的培養密不可分。

使用知識才是最好的檢驗學習成果的方法。

費介老師告訴範閒,能讓他自己這樣的高手中毒的時候,範閒就可以出師了。

師徒兩個在你來我往中切磋着教學內容。

終於有一天,費介老師真的流下了鼻血,實現了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教育規律。

02 好的教育保存孩子的天性

五竹老師的教育方式很好地保護了小范閒的天性。

五竹老師出場時是個亭亭如竹的少年,他自己就是一個具有赤子之心的人。

不同於一般殺手的冷峻,五竹的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高傲。

五竹對範閒的母親絕對效忠,而且充滿敬仰與愛戴。

他把這份真情完全傾注在範閒身上。

在範閒幼年時期,五竹冷冷地、默默的、遠遠地、靜靜地看護着小范閒。

只是把範閒母親留下的修煉真氣的祕籍放在範閒的身邊。

當範閒可以學武的時候,他對範閒的訓練也是一直遵循“低”與“慢”的原則:低管控、慢評價。

五竹的教育是“低管控”模式。

“低管控”就是讓孩子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培養自己的能力。

沒有嘮嘮叨叨,沒有苦口婆心,更沒有“我是爲你好”的魔咒。

五竹的教育就是靜靜地陪伴,靜靜地等待,然後做自己能做的事。

他回答範閒的問題常常是“不知道”“忘記了”。

即使範閒自己犯了錯,他也會耐心地等範閒自己去解決,不到生死攸關,絕不輕易出手。

不怕孩子出錯,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是絕大多數成年人難以做到的事情。

五竹的教育是“慢評價”模式。

“慢評價”就是延時評價,五竹沒有練過所謂的專業功夫,卻有着獨步天下的非凡身手。

他訓練範閒的方式就是讓範閒“捱打”。

在未來的生活裏,“能打倒別人”遠遠沒有比“不會被別人打倒”更重要。

空曠無人的荒野中,枝葉茂密的竹林裏,陡峭嶙峋的山崖邊。

五竹用一根木棒讓範閒在躲避與逃跑中慢慢地感受到武功的訣竅。

那是速度與絕對的用心。

五竹讓範閒切蘿蔔,雙目失明的“盲人”可以把蘿蔔切得纖細、均勻、美觀。

這絕不只是熟能生巧,更是絕對的聚精會神。

在以後的生活中,五竹指點範閒最常用的語言仍然是:你的心亂了。

當他發現範閒不能聚精會神地去做事時,就會毫不猶豫的出手相助。

03 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想成爲一個好人

費介老師把範閒培養成爲製毒、用毒的高手。

他問範閒今後的理想是什麼,範閒調侃說可以做一個醫生。

雖然費介老師知道,這個理想只能是個美好的奢望,但他仍然鼓勵範閒去做。

費介老師外表猥瑣,內心卻對範閒無比同情和愛護。

電視劇《慶餘年》比原著小說多出了一個情節:費介老師離開時,範閒送給老師一副羊腸子做的解剖手套。

這個情節不只展現了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教育成果,更是展現父子般真切的師徒情深。

老師對學生的悉心培養換來了學生對老師的真心關懷……

五竹老師對自己也是“慢評價”的,他在陪伴範閒長大的過程中自己也像一個不知道路在何方的孩子。

但是他願意相信葉輕眉的話,努力去做一個有愛好的人。

在和範閒的交往中,五竹願意幫助範閒去實現做一個好人的理想。

也許範閒的好人概念是五竹無法理解的,但他希望範閒的理想可以實現。

範閒終將成爲他的母親葉輕眉在監察院門前石碑上所描述的樣子:

“我希望慶國的人民都能成爲不羈之民。受到他人虐待時有不屈服之心,受到災惡侵襲時有不受挫折之心,若有不正之事時,不恐懼修正之心……”

費介和五竹兩位優秀的老師,給了小范閒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他們的開放式教學、他們的低管控、慢評價,他們對範閒的人格塑造都是很好的教育典範。

當然,嚴師出高徒,費介和五竹的教育強度絕對也是一流的。

正是這種符合教育規律的高強度訓練,讓小范閒學習到如何把不可能成爲可能。

讓成年後的範閒能夠擁有自信人生。

兩位老師功不可沒!

你有什麼教育感悟?留言區等你!

本文由“一起考教師”、“教師枕邊書”特約作者不過如此所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