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連城

來自作者《載滿鄉愁的村莊》一書,僅供學習交流,嚴禁轉載他用。

題圖來自網絡,僅爲配圖,和本文無關

清人稱讚石臼坨:“洞天福地,妄誇仙境於只園;員嶠方壺,多現神山於渤海”。石臼坨的第一個開發者是僧人,明萬曆初年,僧人顯光上人於島上建朝陽庵,這裏開始有了縷縷香火和人間煙火。後來,又有法本和尚,在島上修建潮音寺來佈道佛法。

島上有一條路,叫“法本路”,就是以法本和尚名字命名的。法本原名郭醇成,生於清道光十八年,直隸寧河北塘人,少年時跟隨家人行船於渤海灣以漕運爲業。咸豐七年,貨船航行至樂亭西南海域曹妃殿島附近時,於風浪中觸灘沉沒,船上數人,僅他一人爬到曹妃殿島死裏逃生。

自此造就了一顆佛心。

倖免於難的郭醇成,爲避免海上行船再有此類災難發生,於曹妃殿島設一面大鼓,有船行至險灘處,便擊鼓示警。後來他入寺爲僧,自號法本,通過燃指化緣,在曹妃殿島建起一座燈塔,爲來往船隻指引航向。

清光緒十五年,法本來到石臼坨島,開始修建潮音寺。民國六年,法本圓寂,有輓聯雲:天上增佛極樂國,人間留澤指航燈。

潮音寺歷經四十四度寒暑,於民國二十二年完工。寺院分前中後三大殿,正殿後牆石壁上,雕刻形態各異五百羅漢石像,三大殿庭柱所書楹,耐人尋味,特錄於此。

第一殿楹聯:

佛法本無邊,努目低眉,度沙婆衆生,苦惱胥成極樂界。

菩提應不住,白蓮青石,看海天萬頃,莊嚴滿布祇坨圓。

第二殿楹聯:

湧座太平洋,澤普五洲功德水。

獻身共和國,光垂萬劫吉祥雲。

第三殿有四則楹聯,分別爲:

孤嶼千年,到此西方開樂國。

一燈萬里,從此東法接寰瀛。

海島孤懸,長老安禪制蛇蝮。

河舟四集,菩提說法到魚龍。

背指灤河,羅漢千身印定月,

前臨溟海,達摩一葉渡慈波。

地是舊蓮塘,放出如來花千丈,

天臨孤竹國,化成般若翠千尋。

第一殿的楹聯,是被譽爲“京東第一人”的京東碩儒史香崖之子,進士史履晉撰寫。後面的楹聯,雖然作者無考,但內容融佛家思想、時代背景、建寺故事、海島位置、樂亭歷史文化,寓意深刻。

第二殿聯中的“獻身共和國”,點出了寺廟落成的時間,人們對共和的渴望。第三殿的四則楹聯,每聯上下聯前半句,都有故事在裏面,讀懂四聯,就讀懂了潮音寺,也讀懂了樂亭。

第一聯中的“孤嶼千年”“一燈萬里”,講的是法本歷經千辛萬苦修指航燈、建造潮音寺弘揚佛法的故事。第二聯中的“海島孤懸”“河舟四集”,則是當年法本爲籌措建寺資金,於大清河碼頭造船經商的經歷。第三聯中的“背指灤河”“前臨溟海”,爲潮音寺的方位,也是樂亭的地理位置。第四聯中的“地是舊蓮塘”“天臨孤竹國”,說的是樂亭的歷史和景觀。“地是舊蓮塘”,樂亭縣城舊時有八景,其中之一爲“蓮塘瑞藕”;“天臨孤竹國”,樂亭商周時屬孤竹國。

仔細品味,這些楹聯寄情、寄景、寄物、抒懷,既把一座沙島詠成了善佛之地,從中也可以看出,樂亭歷史上人傑地靈,文風鼎盛,絕非浪得虛名。

所以,菩提島最該叫的是佛家島。

佛教在中國曾備受推崇、盛極一時。這從至今仍矗立在四川的樂山大佛、河南的龍門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和遍地佛塔寺廟等建築就可以看出來。

古人多選擇在懸崖峭壁上造佛像,在險峯峻嶺上建廟宇,爲的是開闢一處僻靜修身養性之處,那過程是很艱難的,但磨礪的是意志。選擇在石臼坨上,建造朝陽庵、潮音寺的原因大概也在此。

朝陽庵在清代時就頹廢了,潮音寺建築後來也大部分被毀。今天菩提島上的朝陽庵和潮音寺是新建的,規模和氣勢比過去要大的多。然而行走在島上,走進菩提林,腦海裏浮現出更多的是法本的身影。讓人流連的是潮音寺前叫“法本井”的土井,是菩提樹下的“法本講經臺”。想起更多的,也是法本的精神,是他的佛性和一顆向佛法之心。

不知道佛教的真諦。在老百姓那裏,佛的化身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是一個“善”字,是清心寡慾,是喫齋唸佛,是行善積德。所以佛教在普通大衆那裏,不像是神聖的宗教,更像一種文化,一種社會教化,也是一種社會德性。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弄不清儒家和佛家的區別,倒覺得,孟子這話有些像佛家修行過程。因爲那些苦行僧就有着這樣生活的。因爲天降大任於斯人者畢竟只是少數。因爲天下百姓過的就是類似的日子。或者,芸芸衆生也是堪擔大任的,他們的舉動雖然是平凡的,看似碌碌無爲的,但他們一生都在默默堅守。這堅守也是很了不起的,因爲裏面有着一種精神。

前面說的那位朋友叫袁建軍。他的詩寫得很有靈性,最喜歡的一首叫《船在海上》,他的詩集也是以這首詩爲名的。他冥冥之中,似乎與海、與菩提島有不解之緣,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都在於這座海島打交道。不能說他熟悉島上的一草一木,但島上的一草一木肯定都認識他。他告訴我,閒下來寂寞時,會在樹林裏和鳥兒對話。我相信這是真的,因爲他是在用心和鳥兒對話。島上的一條路叫“法本路”,就是他提議命名的。他寫文章時,曾用過“鑑均”的筆名。這個名字頗有些禪意。

古人修廟造佛,是爲了一種信仰,爲了尋找一個精神寄託,裏面沒有太多的物質誘惑。這些年,好多地方興起了造佛修廟熱,裏面自然有傳承佛家思想,弘揚佛文化的目的,但多的是爲了打造旅遊景觀;一些佛事活動也被包裝成了觀光項目,摻雜了一些與佛家思想不相符的東西。

佛家講的是修身養性,參禪悟道,講的是一個“靜”和“淨”字。入寺爲僧,遁入空門,對坐青燈,無慾清心,素食養氣,爲的是委身一個“靜”的環境,尋找一片“淨”土。

菩提島是一個佛性島,它由古濡水衝擊砥礪而來,是奔騰入海的灤河,在千年大浪淘沙中建造起來的浮屠;而島上那些生長了百年仍如灌木的樹木,也是一棵棵滄桑之樹、修行之樹。

菩提本無樹,心如明鏡臺。

苦海無邊,佛心有岸。

菩提島東望蓬萊仙閣,南眺瓊海觀世音,確實是一個向佛之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