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的故鄉,從古至今,茶葉的飲用與製作方式不斷更替,古人們的品飲方式現在看起來尤爲誇張和驚訝,咱們按照歷史的發展來理一理茶的發展變化。

據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神農氏時期,《神農本草》中記載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傳說中神農氏嘗百草時,中毒渾身麻痹,滾落山坡,恰巧落在一顆茶樹下,早晨茶樹的露水落入口中,給解了毒。

古文中的“荼(讀作tú或者shū)”就是茶。《衡州圖經》中記載:“荼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荼陵就是如今湖南的茶陵,以產茶而聞名。

在祖先神農氏的啓發下,春秋戰國之前的古人都是生嚼茶葉,用以提神醒腦解乏。通過神農氏,茶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

茶葉最初只在巴蜀等地小國傳播,是當地的土特產,武王伐紂時,巴蜀參戰,將茶葉作爲特產上貢給了武王,這算是第一次小規模傳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將茶葉採摘後放入鍋中烹煮飲用,或者於米同煮,做成茶粥,此時的茶葉像菜葉一樣。這種方式被稱爲粥茶法。

《膳夫經手錄》中記載到:“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爲茗粥。”這種方式口味較重,煮出的茶湯苦澀味很重,也被形象的稱爲“苦荼”。

一直到西漢,這時茶的傳播範圍更廣了一些,此時的茶因爲運輸問題非常奢侈,只有有錢人才享用的起。此時生活條件有所改善,開始嫌棄粥茶太苦,不好喝,便開始了創新,烹煮茶葉的時候加入了“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配料,中和或者掩蓋茶的苦澀之味,這種混煮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加了調味品的菜湯。

這種混煮方式現在也有流傳,與現在少數同胞的“客家擂茶”和“恭城油茶”非常相像。“恭城油茶”是居住在廣西北部恭城一帶的瑤族同胞特產,被當做早飯。將茶葉與老薑、豬油和蒜先炒後煮,煮的同時會用茶槌將鍋中茶葉碾碎,最後加入小蔥、香菜、蒜頭、花生米、炒米花、油果、撒子、芋頭粑、南瓜粑、白餈粑等搭配食用。

“客家擂茶”則是廣東、湖南益陽、常德等地客家的特色飲品,當地也被稱爲“三生湯”,將茶葉與芝麻、綠豆、大米、生薑、香菜、芹菜等逐一研磨,最後用開水沖泡,加入少許食鹽、炒好的豆子、花生、玉米等配料。

雖然現在的這兩種飲茶方式與漢朝時有所相似,但改善太多了。

漢朝時,茶的製作工藝已經出現,據三國魏國《廣雅》一書中記載:“荊巴間採茶做餅,成以米膏出之......”茶餅大約是在東漢時期出現的。

到了晉朝,又有了改進,不在烹煮茶葉,而是將茶葉碾磨成茶末,沖泡飲用。

晉代杜育在《荈賦》中寫到:“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很美啊,茶末與現在的抹茶相同,就是茶粉,很漂亮的。

晉朝,茶的品飲之風才正式的逐漸融入生活,在上層貴族與文人雅士之間流傳,平民百姓偶爾也可品飲一二。此時茶也開始成爲抒情達意的對象,被文人雅士讚頌,後被誇張的附於各種精神力量,與神仙妖魔鬼怪和儒、佛、道有了聯繫,誒,茶文化便在此時打下了基礎。

魏晉時期,隨着水利交通的建設,茶的傳播更加便捷,不過也只限於長江中下游南方地區,北方依舊難以運輸。這是南方對茶的概念從藥用轉變爲飲用,而北方對茶的印象依舊停留在藥用。魏晉之前,茶雖有品飲,但本質上還是被作爲草藥看待的。

一轉眼,到了唐朝,茶在唐朝發展至第一個頂峯,成語“比屋之飲”便是形容唐朝時的飲茶盛況,家家戶戶離不開茶,此時將茶研磨成粉沖泡服用的方法早已流傳開來,被稱爲“末茶法”,終於告別了更難喝“粥茶法”,不過粥茶法並沒有消失哦,還是有一批忠實粉絲的。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碧粉縹塵非末也”。這裏說的是末茶雖然研磨的很碎,但並沒有達到粉末一般的狀態。

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了後來流傳甚廣的“煎茶法”,煎茶的過程中也會加入適當的鹽進行調味,“煎”出的第一碗茶湯是最好的,被稱爲“雋永”,越往後的茶湯越差,如下圖。

煎茶法裏用的那個爐子,是陸羽親手設計的哦,被稱爲“風爐”,爐子上鑄有“伊公”、“羹陸氏茶”等字,“伊公”是烹飪的始祖,用鍋烹飪的方法便是其發明的,古時的鍋叫鼎。茶聖陸羽認爲自己在對於生活的感悟方面可與其並駕齊驅。

唐朝時茶餅的製作工藝分爲七道工序,分別爲 “採”、“蒸”、“搗”、“拍”、 “焙”、 “穿”、 “封”。這些在陸羽的《茶經》中均有詳細記載。

再到唐朝後期,“點茶法”出現,點茶法與煎茶法的不同之處在於注水的方式,煎茶法是從不斷煎煮的鍋中用湯勺將水盛出,而點茶法是直接用茶壺向杯中注水衝點。

晚唐蘇廙的《十六湯品》中詳細記載了“點茶法”。點茶法重視注水的技巧。

到了宋朝,“點茶法”全面取代“煎茶法”,甚至於都玩出了花樣,出現了“分茶”這門藝術。

“分茶”算是一項娛樂活動,控制注水的力度,水量和落點,在注水的同時用工具擊拂,此時會出現很多的泡沫,像路面上的積雪一般,塑造出變化多端的精美圖案,沒錯,就是現在咖啡的裱花藝術,不過古人玩的更高級,如下圖:

文豪蘇東坡將茶末比喻爲“飛雪輕”、“瑟瑟塵”。要想茶湯的顏值高,就需要更爲細緻的茶末。

皇室當然要更爲奢靡,繡茶應運而生,也被稱爲“茶團”,分爲龍團與風團,這茶團極爲奢靡,每一小團可比黃金二兩。特別是嗜茶如命的大藝術家宋徽宗趙佶。

這團茶與現在喝的茶大相徑庭,區別太大,每一個茶團所用的茶粉,要將茶葉研磨一整天,再加入澱粉、香料,甚至還要加入龍涎香,沖泡而出的茶湯濃稠香甜,太過奢靡。大概類似於下圖:

點茶法中會用到這樣一個工具,像現在的打蛋器一樣,就是用此工具進行擊拂。如下圖:

擊拂的動作可有講究,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到:“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

飲茶之風興盛,自然出現了攀比的現象,出現了鬥茶,簡單來說就是雙方比拼茶的好壞與茶藝的高低。

最後到了明朝,窮苦出身的老朱當上了皇帝,開始大規模改革,萬業開始去繁從簡。大部分緊壓茶直接被廢除,繡茶這種奢靡的玩意更不用說,點茶法也被否定,朱元璋下令:“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芽茶就是咱們現在飲用的散茶,此時,沖泡法全面替代點茶法,並延續至今。點茶法被日本傳承至今。

散茶的出現,使得茶葉種類大大增加,紅茶、青茶、黃茶、白茶等茶類陸續出現。飲茶所用的器具也開始精緻。

最後簡單概括一下,我國的飲茶方式發展過程:生喫——鮮葉煮成茶湯或者茶粥食用——鮮葉與各種配料煮成茶湯食用——磨成茶末沖服——煎茶法(沖服方式不同,加鹽)——點茶法(磨成茶粉沖服)——沖泡散茶法。

茶從剛開始的藥用,變爲食用,最後變爲現在的飲用。

以公道的價格,讓大家喝到承藝最佳的原產地好茶;以誠心的匠心,承藝精湛工藝,製作好茶;以客觀公正的角度與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識。

瀏覽器 搜“承藝*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

真誠的希望大家關注我:“承藝茶葉官方賬號”,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我的主頁中觀看:

好茶,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品鑑。承藝,不斷傳承創新,只做最好的茶。

關注公衆號:承藝文化(ID:chengyimc)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