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服務 以“文”化人

四月份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逐頁瀏覽着患者病歷,“您好,您是藥師吧?”一句提問把我的思緒從工作中拉了出來,抬頭看時,是一位年近古稀、滿臉愁容的老人, 我忙起身:“您有什麼事?”“我是47牀患者的父親,我想麻煩您能不能給我孩子說說別讓他擅自停藥啊?”他臉上顯露出無助的神色,眼中泛着淚花,又帶着些許期盼。

“您能給我說說您孩子的情況嗎?”“我這個孩子啊!……”老人嘆着氣,可以聽出他有心無力的疲憊。“他得癲癇大半年了,但從來不好好喫藥,因爲這個病辭職了,又得了抑鬱症,我特別擔心,想着帶他去海南轉轉他心情會好些,但他喫藥很不規律,情緒也越來越不穩定,後來發展到莫名其妙就打我,有時候他突然犯病連孩子都打,甚至還想自殺,我想讓他快點好起來,像個正常人,不,像一個兒子,像一個父親!所以我都看着他服藥,生怕他把藥偷偷丟掉。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病情控制的好多了,我的心也漸漸放鬆些,但現在他又不願意喫藥了,說自己病好了,不用喫藥,還能省錢,但我擔心他把藥停了後病再復發,我現在年齡大了,沒有那麼多精力,還要帶着孫子盯着他每天按時喫藥,太累了,您能不能幫我跟他說說,我就是希望他好好喫藥……”老人的聲音哽咽了。

我的眼眶有些溼潤,跟着老人向病房走去,這個家庭上有古稀老人、下有垂髫幼童,這個患者是家裏唯一的壯年,原本應該是家庭的頂樑柱,但現在生活的重擔卻全都壓在了這個羸弱的白髮老人身上,可以想象,他們的生活得有多麼艱難......

正想着,我走到患者病房門口,看到他——一個身材高大的北方漢子,完全無法想象是老人口中那個無法承擔起家庭和生活的病人形象,現在正背對着我坐在牀邊,呆呆地且茫然的望向窗外,安靜且孤獨。

“您好?”我輕輕的叫他,他緩緩回過頭來,我向他介紹了來意,問他都喫些什麼藥,他像個孩子一樣拿出自己目前服用的所有藥物一一的擺在桌子上,我看了看,有抗癲癇藥,抗抑鬱藥,還有降壓降脂降糖藥。“您知道這些藥都是治療什麼病的嗎?”我小心並試探地問他。“知道啊!”他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爽快,而且還主動地給我介紹起他的用藥經歷來:“我有癲癇,以前工作期間經常犯病,一犯病就一邊抽搐,一邊口吐白沫,把同事們都嚇壞了,大夫就給我開了這個藥。”他指着那瓶丙戊酸鎂片,“剛開始一天兩次,一次一片,但是感覺有時候還是不能夠控制自己,我看說明書上說可以加量,我就自己改成一天兩次,一次兩片。”

他又拿起那盒百洛特:“這個藥是抗抑鬱的,那時候因爲我經常癲癇發作,老闆找我談過幾次話。”他的聲音有些哽咽。“讓我抓緊時間看病,可以給我放假,其實就是怕我在單位影響別人。那時候很多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看我,那種眼神真的......我心裏特別難受,我也不想得這樣的病啊,我也擔心突然犯病影響工作,嚇到周圍同事,因此我積極抓緊時間治療,我也給同事解釋這種病喫藥是可控的,但得到的僅是敷衍的安慰話而已,依然疏遠我,排斥我,這讓我心裏更加難過,不得不從單位辭職了。 現在我孩子還小,我父親一邊照顧我,一邊還得幫我帶孩子……”他臉上的肌肉微微顫抖着。“以前怎麼也想不通,別人都可以共患難,那怕是爲了孩子呢?……”他沒有繼續說下去,我想他應該在說他的妻子吧,曾經對白頭偕老的憧憬,變成了現在的孤獨與無助,這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從那以後很悲觀,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經常失眠、脾氣愈發暴躁......醫院診斷爲抑鬱症,給我開了這個藥。”說着他從桌子上拿起一盒藥,“但我現在感覺挺好,就不想喫這個藥了,因爲它比較貴,而我現在沒有經濟來源……。”

我問他:“您想停藥主要是因爲它太貴了對嗎?”他有些羞澀,但還是點了點頭。

我根據他的講述以及他的病情,首先讓他先了解認識自己的疾病,接受自己目前的狀態,其次幫他分析了按時用藥的必要性、隨意更改藥量的危害,擅自停藥可能出現的後果,因爲他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我還幫他消除了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用藥顧慮並告知他用藥期間的注意事項。他始終聽得很認真。我從藥物使用跟他聊到他的家庭,他的父親和孩子,告訴他他的父親有多麼愛他,多麼希望他能夠有一天恢復健康,告訴他他的孩子多麼需要他陪伴他一起成長,鼓勵他積極配合治療……

和他的談話中只見他眼淚在眼中打轉,努力不讓它掉下來,最後聲音有些激動的跟我說:“您講的真細緻,我現在特別希望自己能趕快好起來,去工作,去掙錢,爲了我的父親,還有我的孩子……自從我生了病以來,很多人都不願意跟我說話,也沒有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我,你是除了我父親之外,第一個真正願意跟我交流的人……”他再一次哽咽了,但隨即他又露出了笑容:“謝謝你,大夫。”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笑,而且如此真誠。

我走出病房,他的父親跟了出來,“謝謝你,大夫,您今天的話他都聽進去了,真的謝謝你!我送送你!”我忙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趕快回去多陪陪他吧。”老人執意要送我,待到他轉身離去時,我望着老人的背影,身體微微前傾,步履有些蹣跚,緩慢卻又不乏腳踏實地的堅定,不由得想起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中父親的形象。

今天的這個患者平靜的外表下,其實有着一顆善良且堅強的內心,他曾積極努力配合治療,卻得不到周圍人平等的對待,他原本希望家庭能給他溫暖,卻又遭到了無情的拋棄。世態炎涼、人心冷漠讓他本就糟糕的身體又不幸患上了抑鬱症,幾乎放棄了對生的希望。我們更應該具有同理心,用心傾聽患者需求,爲醫者不僅要讓患者活下去,更要讓患者有希望、有信念、有精氣神的活下去。生活不易,沒有什麼歲月安好,只是需要我們一道負重前行。

作爲一名住院藥師,我們可能有足夠豐富的專業知識,也可能有足夠豐富的臨牀經驗,同時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去幫助我們的患者,但重要的是如何幫助,是把我們的專業知識及經驗傳授給她們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更需要去關心患者的需求,需要與患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需要針對患者存在的具體問題,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並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與患者溝通,讓患者面對的是有感情的“人”而非冷冰冰的“機器”。

從“心”出發,以“文”化人,保障患者合理用藥,僅僅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完成治癒疾病的本職工作,但“心”的交流將會給一個患者、甚至一個家庭新的希望。

作者 | 申瑩瑩 鄭州人民醫院藥學部、藥事網成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