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申萬萍 通訊員嶽興榮 粟美玲

初冬,建始迎來了第一場雪。平均海拔1560米的雪巖頂村更是大雪紛飛,這家和那家的場壩裏,一堆堆積雪就靜靜地鋪陳着。孩子們忙着上學,大人們忙着搞貝母和青脆李冬季管理,堆雪人,打雪仗的快樂趣事兒,恐怕要等到過年了。

精準扶貧號角吹響,雪巖頂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2公里村級循環路,如玉帶纏繞着雪巖頂村,旅遊接待中心功能完備。家家通公路,戶戶有產業,網絡全覆蓋,成功人士返鄉創業,整村脫貧,特色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農家樂發展得如火如荼……

尖刀班長彭琤坦言,長江航務管理局駐村工作隊見證了雪巖頂的崛起!

知農業懂農村愛農民

2017年12月8日,雪巖頂村民送走了長江航務管理局第一批駐村工作隊,又迎來了第二批駐村工作隊的四張新面孔。工作隊長、尖刀班長兼駐村第一書記彭琤和他的3位戰友踏上了這塊熱土。

長江涪陵航道處副處長、四十四歲的彭琤,接到駐村的通知,通過網絡和報刊,彭琤瞭解過第一批駐村工作隊的艱辛和業績。他對偏遠的雪巖頂陌生而又嚮往,對駐村充滿忐忑和期待。

他說,只要有“一聲令下三軍隨”的覺悟,就會有克服困難的淡定,就有打響攻堅戰的決心。

彭琤和他的隊友們一來到雪巖頂村,彷彿有根親情線繫住了村民的心,一下子就與工作靠得那麼近。三名村幹部也按捺不住心中的驚訝,相互伸出友誼之手。組建尖刀班,結成奔小康“聯盟”,7名尖刀班成員之間有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

從省城的大機關到偏遠高寒的雪巖頂,生活與工作的角色轉換,絕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喫住在村,一切變得簡單樸實。彭琤一直說,從到村裏的那一刻起,村民和三名村幹部就十分歡迎我們,讓我們在這裏的生活感到溫暖。村書記李賢江是十分能幹和有奉獻精神的人。我們工作隊很幸運地可以遇上他,跟他分享很多事情。我可以說,最重要的,他是個辦實事的人,我們在他身上獲益良多。李賢江有三個孩子,女兒上高中,一對雙胞胎兒子才7歲多,家裏一切都交給老婆。“你放心工作,家裏有我。”妻子的這句話讓李賢江喫了定心丸。工作起來就忘記了家裏還有兩個“調皮”貨。

村裏的老高中生金啓然說,尖刀班與村民的關係不像是幹羣關係,更像是經常往來的親戚。

村書記李賢江這樣給工作隊員畫像:彭琤是一位內向穩重的隊長,來自三峽通航管理局的高級經濟師劉江波,書生意氣,村民稱他爲“江博士”,來自長航公安系統的汪煬就像一位外向開朗的俠客,豪氣爽直,小青年王俊松承擔“雜七雜八的瑣事”,大家稱他爲“大管家。”

彭琤回憶,在2018年元月5號,那是一個雨雪天氣,工作隊與村書記李賢江一起到農戶家走訪。結了冰的路面溜溜滑滑,在一個急彎處,車子打滑倒退了30多米,車上的5個人都嚇出一身冷汗。彭琤和汪煬都是平生第一次見識這種冰雪路面。“搞不好了,雪巖頂還沒奔小康就死在扶貧路上。”風趣詼諧的汪煬雖擔驚受怕,嘴裏還說得很輕鬆。

“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跟李賢江結成了生死之交,比兄弟還親。”彭琤深有感觸地說。

尖刀班裏的兩名女“戰友”婦女主任餘一芳,20歲的後備幹部高敏,更是克服種種困難默默奉獻。

彭書記說他很樂意和隊友們一起進步,而且他總是善於用快樂和積極進取的態度去感染隊員。他的工作態度和對村民的親和力,都是隊友學習的榜樣。年輕的王俊松說:“我會將彭隊長的農村工作經驗複製過來,以快樂的態度去享受駐村。駐村幫扶雖是一件艱鉅的事,但能贏得村民的信任認可,就很開心了。”

從繁華的城市到偏遠的農村,從舒適的辦公室到田間地頭,做知農業、懂農村、愛農民的駐村工作隊,他們做到了。

知熱點抓重點補弱點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征衣?”這是組建尖刀班時,7名成員立下的誓言。

尖刀班班長彭琤介紹,知熱點抓重點補弱點才能達到幫扶的目的。

入戶走訪結束後,第一件事就是制定發展規劃。短期爲貝母(350餘畝)、菸葉(268畝)爲主,成立頂皓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入社的村民有94戶。中期爲青脆李爲主,長期以鄉村旅遊爲主,引進恩施福康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前期投資600多萬元。2018年,在當地黨委政府和縣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發展青脆李500畝。

3組村民魏明雙在頂皓專業合作社務工,收入超過2.5萬元。安置小區的村民在專業合作社務工,20元/小時,76歲的譚先高老人10月份在專業合作社除草等零工,當月領了1700多元的工資。“如今,只要捨得幹,就能在家門口掙錢,哪像以前有力無處使喲。”老人數着新嘩嘩的票子高興地說。

尖刀班,本是最有扶貧情懷最有血性豪情的一個集體,他們都是鐵血男兒,甘願舍小家顧“大家”,用爲民辦實事的點點滴滴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雪巖頂。在他們眼中,脫貧攻堅比家重要。

一直以來,公路是制約雪巖頂村發展的瓶頸。村書記李賢江指着乾淨整潔的村組公路介紹,以前,唯一的一段不足一公路的毛公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的,到處坑坑窪窪,摩托車騎不穩,四個輪子的更莫想通過。那時,賣個豬都得幾個人抬着出山,農副產品更是無法變現。村民自嘲地說:“豬坐轎子好享福哦,人就是造孽噠喲。”公路,曾是雪巖頂祖輩的夢想。

富口袋富腦袋富後代

推動班子變強、村子變靚、羣衆變富是兩批工作隊的目標。他們把“脫貧攻堅啃硬骨頭”視爲責任與動力。

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是尖刀班成員最樸素的宣言!

彭琤說,他到雪巖頂村認識的第一戶人家就是1組76歲的李汝香老人。她是新中國首屆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不幸的是,老人家的兒子6歲時因患腦膜炎留下嚴重智障和肢體殘疾,今年54歲了,生活不能自理,全靠老人一邊種地一邊要照顧殘疾兒子。近幾年,享受精準扶貧政策,她住進了新房子,享受了養老金、低保政策,兒子坐上了輪椅,老人心存感激。今年7月,老人在家做飯時摔倒需要住醫院,老人說什麼也不肯,一怕給政府和尖刀班添麻煩,二是放心不下她那智障的老兒子。大家好說歹說,老人就是不上車。彭琤看出了老人的心思,扶着老人說:“您放心,我們尖刀班輪流換班來照顧您的兒子。”

“怎麼能麻煩你們呢,我沒事。”老人十分固執。

彭書記和劉江波硬把老人扶上了車,送到了醫院。

尖刀班輪流換班照顧老人的兒子,爲一個54歲的非親非故的人接屎接尿,端茶餵飯,太爲難幾個大男人了。

大家都說,這件事我們自己把自己感動了,鄉、縣民政幹部被感動了,終於將李汝香母子倆納入五保戶,送到福利院集中供養。老人康復後,尖刀班直接將老人送到福利院,母子倆見面抱頭痛哭。老人說,她那智障兒子54歲了才第一次離開她這個母親10多天。老人大聲哭喊着說:“扶貧的同志對我們就像親人,尖刀班好啊!”在場的人無不感動得落淚。

尖刀班還十分重視黨建促脫貧,全村27個黨員,在外務工的7個,3個老黨員,定期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利用每月的支部主題黨日,讓黨員同志亮成績,曬問題。村裏的黨員們真正起到了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黨員向克斌以發展菸葉、高山蔬菜爲主,年收入超過10萬元,並帶動黨員在基地務工。突出黨建引領,創建不忘初心、緊跟核心、爲了民心的“三心”黨支部。

昔日雁南飛,今朝鳳還巢。老企業家劉吉友返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的事,得到村民的廣泛讚譽。上世紀90年代,劉吉友外出創業,依靠誠實守信,喫苦耐勞的精神,當上了老闆。2016年,雪巖頂水電路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劉總回鄉投資發展旅遊業,目前投資已達700多萬元。在他的帶動下,3名外出創業的老鄉也回來了,20多名村民在劉總的企業務工,在劉總的帶動下,5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2018年,農家樂試營業。

帶走的是貧瘠,留下的是生機,彭書記欣慰地告訴我們,受惠於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長航局的大力幫扶,2020年雪巖頂村將與全國同步小康。這是一個讓長航局兩批“扶貧大使”希望的結局,三年篳路藍縷,曙光已現;富口袋富腦袋富後代,雪巖頂圓夢可期!(編輯黎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