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記之一

文/楊興德

升入臨沂一中以後,我們就在這所知識的殿堂之中,開始了少年求學時代的日日夜夜。

我們的班主任老師是唐倫廷先生,他指導着全班同學的學習、思想、生活和言行。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政府。我們在學校裏裏,靠的就是老師。在學校裏,當個班主任可是不容易的。班主任是我們在學校裏的監護人,責任重大。每個同學無論是在思想上、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只要有困難,都要找老師,唐老師總是及時而又熱心地給予關懷和幫助。記得有一年我在學校病了,唐老師親自把我送到學校衛生室,交代葛醫生給我打針服藥,並在晚自習放學以後,親自安排班長和幾個同學把我護送回家。還有老師知道我的家庭經濟困難,幫助給我申請發放人民助學金,每個月都到生活委員那裏去領取。一元錢,雖然不多,但是也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的關懷和愛護。至今,和同學們談起來,還都說我是靠人民助學金上下來這個學的。

同時,唐老師還兼任我們班的數學老師。這位山東師範學院畢業的高材生,真是業務精通,教法科學,深入淺出,引人入勝。那時他主講的是代數,定義、定理、推演和舉例,層層分析,理論清楚,語言活潑,師生互動。一堂課下來,知識掌握了,大家都感到很輕鬆,都說,聽得明白,學得愉快。課後作業老師認真批改,一絲不苟。老師在作業本上打的批語“甲”的寫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後來我做教師,在學生作業本批註的“甲”字,也極像唐老師的手跡。

戴壽平老師教授我們的語文課。這位身材高大、略顯駝背、和藹慈祥、笑容可掬的老學究,他的語文功底很深。他教我們識字、解詞、造句和作文。初中時代,我們初次接觸文言文,語言感到有些艱澀,學習起來有些困難。戴老師就逐字逐句的深入淺出、旁徵博引地給我們講解,使我們在學習當中獲得了許多知識和樂趣。他略帶左上右下傾斜的楷體板書,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治學嚴謹,要求嚴格,在作文的寫作上從不馬虎。他不習慣講普通話,經常用他那蘇北一帶的地方口音,帶領我們朗讀課文,使我們這些習慣於用普通話朗讀課文的同學邊跟他讀,邊暗暗竊笑。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一個個搖頭晃腦地模仿着他的腔調讀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清脆整齊的朗朗書聲,使我們至今難忘。

教我們音樂和美術課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師,他叫李奇,他的音樂和美術造詣頗深。我們跟他學會了方格放大法,以致後來,我們能用這一技能,比較標準地畫出毛主席的畫像。剛入學時,我們看見他在學校大操場的南面牆上,用美術字書寫“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大標語。這十二個兩米見方的黑體字,也引發了不少人學寫習練美術字的興趣。他的音樂素質和技能,在當時是一般人無法相比的。他會演奏鋼琴、手風琴、二胡等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極大地影響和培養了我們那一批學生學習樂器的興趣。他在音樂課上教我們唱的第一首歌是:

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

在這陽光明媚的春天

高舉鮮紅的旗幟

立下偉大的革命志願

當年的清脆激昂的童聲合唱的旋律,至今仍強烈地激勵着我們。

那時我們開設的課程很多,除了語文和代數以外,還設有地理、政治、歷史、俄語和體育等課程。我們都喜歡劉國裕老師,他教我們體育課。他身材矯健,動作靈活,單雙槓上上下翻滾的動作技巧,令人歎爲觀止。他那帶有濃厚的福建特色的普通話,沒有幾個人能聽得懂。他喊出來的各種口令,有時竟使我們無所適從,弄得大家啼笑皆非。時間長了,我們也就懂了。劉茵老師是唯一的一位會講普通話的女老師,她教我們植物課,我們都很喜歡她。因爲老師調課等原因,王火副校長和蔣齊驊等老師也先後帶過我們的政治和課文的課程。這些老師都是兢兢業業地做好他們的教學工作,滿腔熱忱地關心和愛護着我們這些少年學子。他們用自己美好的青春,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既教書,又育人,把他們的知識和力量灌輸給我們,爲我們以後走向社會服務於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那時,我們臨沂一中有許多了不起的老師,他們不僅在學校裏有名,在社會上也是頗有影響力的。有位林鶴水老師,身材高大魁梧,籃球技藝精湛,在臨沂專區藍球聯隊中是一位著名的中鋒。他和擔任後衛的王守學老師配合起來,傳球上籃,那真是天配地對,珠聯璧合。省裏籃球比賽,臨沂籃球專聯縱橫齊魯,多次折桂。不少外埠的籃球隊,都是感嘆着“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而離開臨沂。

徐貞傑老師,是一位具有傳奇式的老師。有一位做了我的同事的,初中六二級的學生經常和我談起他。徐老師曾經在國軍軍校裏擔任過坦克教練,他還是某一黨派的支部書記。他在臨沂一中擔任物理課程的教學,據說他都是用英文備課,上課從來不用看教案,但是他把課程分析的頭頭是道。一堂課,不知不覺地就到了點。後來他又改行教了英語,好奇的我,經常在教室的窗外聽他講課。

我們班開始有五十六個同學,分別來自於農村、地直縣直機關、臨沂軍分區、146醫院、駐城企事業單位和街道居民的子女。這五十六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在這個嶄新的大家庭當中共同生活了。隨着人員的不斷變化,到畢業的時候我們班裏共有六十四位同學。

來自農村的同學和部分城鎮女同學住校學習,其他大部分同學都是走讀生。早晨天還矇矇亮,我們就起牀了,洗完臉不喫早飯,黑隆隆的相約着到學校去上早自習。我們居住地的大小男女同學,一般都是走東關小路去學校。走到學校的大門口兒,經常看到傳達室的李大爺像一尊雕像一樣站在那裏,拉開開關打預備鈴。我們便跑步奔向教室,在明亮的日光燈下開始了早自習。下了早自習,大家開始喫早餐。走讀的同學,都是在教室裏喫自己帶的煎餅,喝點兒開水,也就將就了。這樣就開始了一天的學習生活。等天氣涼了,天也短了,走讀生就不再上早自習了,只要不誤了上第一節課就可以了。特別是在冬天,那時候天氣太冷了,我們的衣着又不厚實,每天早晨從學校的西大門向東走去,那東方上空紅紅的太陽,升騰在兩排大楊樹的樹杈之間的時候,嚴寒之中接受到那股暖暖的感覺,真是讓人感到愜意。

晚自習還是要上的。下了晚自習,我們相約着沿着東關菜園的小路回家。小路彎彎,崎嶇不平,周圍漆黑,不太好走。我很怵黑,遠處不時傳來看家狗的吠叫聲,經常嚇得我緊拉着同學的衣襟不敢鬆手。我最放心的同學是孫新民,他身材高大體格也棒,和我居住的相近,他是我最好的夥伴。那時生活不好,晚自習回家路上,經常餓的飢腸轆轆十分難熬。他便拔路邊菜園上的蒜苗給我喫,有時候喫的多了,胃裏糙模糊亂的十分難受。等回到我家小巷口的時候,其他同學都到家了,我家住在近二百多米長的小巷子盡頭,又沒有燈,黑漆漆的真是嚇人。耳朵聽着自己的腳步聲,腦子裏老是想着老人們講的故事裏的“壁牆鬼”,頭也不敢回,一陣急跑,氣喘吁吁地奔到家門口,一個黑影蹲在那裏又嚇得我夠嗆。仔細一看,原來是父親蹲在門口等我回家。後來還是同學房賢山給我出了一個主意:一邊走着一邊用俄語唱着颯爽英姿五尺槍:“道茜伊麗給達婭,乜內督堡內衣——”,注意力分散,確實好多了。

那時,我們的課程很多,同學們的學習都非常認真,學習成績都不錯。特別是有一位叫王玉華的女同學,她很聰慧,學習極其用功,各科成績基本上都是她第一名。她天生麗質,相貌端莊,溫文爾雅,舉止大方,加上道德品質和學習成績上的優秀,放在今天來說,絕對是一名學霸和校花。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緣故,她的前途是毋庸置疑的燦爛的光明。就這樣,進入社會以後,她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貢獻不小的企業家。只可惜,1991年的那次同學大聚會,是我見到她的最後一面。她的英年早逝,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在衆多的課程中,我最喜歡的是俄語。也不知道是爲什麼,我就喜歡嘰裏咕嚕的俄語的發音,喜歡老師在我作業本上批註的“瑪臘捷茨”“奧切尼哈拉少”等俄文評語,同時,也就非常熱愛我的俄語老師宿昌先生。每逢上俄語課我就特別興奮,聽課的效果也特別好。所以我考試成績各科中數着俄語的成績最好。我們班裏俄語學的最好的是王玉華,張鳳友等,可惜他們都不會發那個捲舌音。我非常崇拜宿昌老師,他也很喜歡我,他經常鼓勵我:你好好地學,等上高中的時候還讓你學俄語,如果成績好,將來保送你上外語學院。這一句話,在我面前豎起了一個努力奮鬥的目標,這一句話也讓我牢牢地記住了一輩子。只可惜,因爲運動,我們失去了上高中的機會,上外語學院的夢想也就成了泡影。更可惜的是,聽說優秀的俄語教師宿昌先生改行教了物理,現在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裏。

我們的業餘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爲了搞好寫作,戴壽平老師組織我們閱讀課外書籍。我們經常到他那裏借閱小說。如《我們的連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等,都是我們非常喜愛的書籍。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是我們盼望的集體閱讀時間,那時由金敬邁撰寫的《歐陽海之歌》這本書,大家都很喜歡。全校只有一本,唐老師就借來天天給我們朗讀一節課,大家都聽迷了。還沒聽夠呢,課外活動的時間就結束了,只有餘味未盡的盼望着明天的課外活動時間早些到來。歐陽海的精神極大地影響了我們這代人,至今歐陽海、薛新文、魏武耀等人的名字,一直留在我們的腦海之中。

【作者簡介】楊興德(男),曾用名:楊緒華,楊豐源。江蘇省贛榆縣人,山東大學電子計算機專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魯南技師學院高級講師,2012年退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