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成长中,都遭遇过三大困境:儿童期问题行为突出、青春期情绪暴发、成年后处处碰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疗法,经过改良,都可以用来调整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以下简称阿斯人士)的认知和行为。


巧用心理学,助力阿斯伯格人士成长


很多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成长中,都遭遇过三大困境:儿童期问题行为突出、青春期情绪暴发、成年后处处碰壁。


嫩成便是其中一位。


近期,她发现,这三大难题,或许可以用心理学方法来改善和解决——


学过心理学后,

发现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到阿斯人士


文/嫩成

28岁阿斯伯格女孩

著有以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为主角的

长篇青春小说《会痛的石头》


最近一年,我跟随心理学老师,学习了基础心理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疗法,经过改良,都可以用来调整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以下简称阿斯人士)的认知和行为。


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其他阿斯人士以及内省实验,我发现很多智力尚可的阿斯人士都被一些特定的问题困扰着。


现在,我依据已知的心理学知识,加上个人看法,梳理出一些可以运用在阿斯的生活之中的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儿童期

用阳性强化法,塑造阿斯儿童的正确行为


阿斯儿童由于情绪成熟度落后,以及缺乏天然的社会知觉,很难适应环境。如果能优先训练他们的行为,让良好的行为成为习惯,将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但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难自动形成,因此,需要家长们运用一些方法进行行为塑造。


阳性强化法,是心理学里一种用于建立、训练良好的行为的矫正方法。


它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略和淡化异常行为,促使目标行为产生。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奖励的手段,不断强化个体的正确行为。


具体步骤是:


明确目标行为

监控目标行为

明确阳性强化物

实施强化


巧用心理学,助力阿斯伯格人士成长


案例:


如果目标行为是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那么每当孩子做到时候,就及时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如送给他一个喜欢的小礼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及时鼓励他。


他做出目标行为,得到肯定,再做出目标行为,再得到肯定,不断地循环,就会养成习惯。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就用过阳性强化法。一年级上学期,我做试卷经常漏题,母亲就会准备多份试卷,让我作答。只要我做到答完试卷不漏题,她就会奖励我:允许我可以多看十分钟电视或夸奖我有进步。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之后我做试卷,就不会明晃晃地漏题了。


目标行为可以替换成任何,例如课堂安坐、认真完成作业、生气的时候不要采取攻击行为等等。


阳性强化法,对于认知尚未完全形成,且没有抑郁情绪的阿斯儿童很有积极意义。


各位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加以改良运用。


青春期

用积极关注,帮助阿斯青少年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很多阿斯伯格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身某些弱点得不到相应的支持,产生自我排斥、自我攻击行为,陷入焦虑、强迫等情绪,渐渐变成低自尊的人。


我就有一个明显的弱点:


每过一段时间,我的大脑就会出现超负荷运转,导致思维迟钝,效率低下,甚至连简单的任务都无法完成。极度劳累下,我还会出现个别感官系统关闭的现象,如:即便听到了对方说话,如果他不再重复一遍,我也难以理解他的意思。


近期,我询问了数位阿斯人士,发现这种情况在阿斯身上颇为常见。他们表示,在大脑宕机的时候,工作效率的确会下降,甚至连一些普通人只需要通过直觉驱动去做的事情都无法做到。


面对这个无法克服、无法改变的弱点,我能做的只有接受它。其他的弱点也是如此。


正如邹小兵教授所说,“要快乐地改变,如果有些改变让你痛苦不堪,那就不要强迫自己。”


对于家长而言,可以多关注阿斯青少年的优点,鼓励他们发挥长处,树立“我有弱点,但是也有长处,我并不比任何人卑微”的信念,让他们逐渐走出低自尊的误区。


我认识的很多阿斯成人,回忆起青春期,都会出现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反应。这些成人的青春期已经过去了,没人能改变,只能疗愈。但现在的阿斯青少年,如果存在同样的问题,家长就可以运用积极关注,给他们多一些信心,或将改变他们整个人生。


巧用心理学,助力阿斯伯格人士成长


积极关注,怎么做?


家长不如从现在开始,收起对阿斯青少年的苛责,多对他们说一些“我发现你的记忆力很棒”“这次,你能上台表演,进步真的很大”“你发现了其他人忽略的东西,这说明你的思维方式很独特”之类的话语。


我相信,得到家长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阿斯青少年,会拥有更高的自尊水平,更能接受自己的弱点。这样的性格特点,以及恰当的自尊水平,将有利于他们适应社会生活。


成年后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矫正阿斯成人的认知


成人的问题是最好解决的,也是最难解决的。好在于成人的认知水平较高,具有反思的能力,难在于很多问题已经固化,成为了性格的组成部分,解决起来费时费力。


其中,不合理的信念是很多成人阿斯痛苦的根源。不合理的认知,一般有三类: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糟糕至极。


两年前,我认为,想要阿斯人士思维方式略刻板,缺乏灵活性,拥有比较中立的看法很难。在我采访过的阿斯友人,以及国外的相关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但现在我觉得,很多东西就是枷锁,打破的过程可能是艰辛的,但是只要打破了,就能够得到解脱。


心理学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枷锁,它有一套ABC的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认知,C代表情绪和行为反应。这套疗法认为,一切痛苦都是由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而非诱发事件。


具体来看以下案例:


例1:绝对化要求引发的痛苦反应


阿斯人士Z对一位朋友非常好,但朋友还是与他决裂了,从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表面上看,是朋友与他决裂使他痛苦,实际上是“我对朋友好,我永远不会背叛他,他也必须这么对我”这种绝对化要求导致他痛苦。


对这件事的正确认知应该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但是不强求别人那样对待自己。


同理可证,“别人都能做到,我必须做到”“我付出了努力,就必须得到回报”也是绝对化要求。


想要摆脱它带来的痛苦,需要把必须改成希望,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能释怀。


对于缺乏社会知觉,喜欢对事情的发展有掌控感的阿斯人士来说,改变信念很难,但是真的做到了,人就会随性和勇敢很多。


例2:过分概括导致的低自尊体验


在青春期,我因为大部分人都能做好体操,但自己做不好,而推论自己是一个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人,并且自卑了很久。


实际上,这就是过分概括导致的错误推论,我只是运动觉和平衡觉有缺陷而已。这不代表其他事情,我也做不好。


有这样体验的阿斯人士,不在少数。


毕竟,我们都曾在成长中,遇到过很多次诸如“别人都能做好,而我做不好”的状况。不过这些都只代表我们不擅长做某些事情,既不代表我们通过努力不能够比原来的自己做得更好,也不能代表我们是一无是处的人。


例3:糟糕至极使人感觉人生黯淡无光


阿斯人士T,认为自己社交能力不如人,并且感觉现在做的工作难以应付,从而推断人生完了。这就是典型的糟糕至极的认知:认为一件事就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实际上,就算是普通人,也有不擅长社交的,但是他们依然有能力好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实际上,工作与人是互相磨合的,如有人天生做不了销售工作,但是可以做得好设计。如果真的从事不了现在的工作,换一个做就可以了,辞掉一份不适合的工作并不能导致人生完了。


同理可证,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某次决策失误/与朋友分手/失恋都不能得出人生完蛋了这个结论。


默认某件事情或者某几件事情会导致人生黯淡无光,始终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才会让人生的质量降低。


其实这三类不合理认知,会衍生出各种问题,因此,只有矫正了它们,才能够更随性、更自由地生活。阿斯人士的思维方式,相较于普通人来说,不够灵活,改变认知起来可能遭遇更多阻碍。


不过,只要肯努力矫正不合理信念,总好过任由它给自己带来痛苦。


巧用心理学,助力阿斯伯格人士成长


总结:


阿斯人士个体之间差异巨大,无论是智力,还是情绪成熟度,或者其他,如何运用这些心理学方法,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


这些方法可能具有限制性,只适用于具备一定认知水平的阿斯人士/高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


不过,这足以证明,心理学中的方法,的确是能给人带来帮助的,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神经发育多样性人士。


最后,衷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一些简易的心理学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巧用心理学,助力阿斯伯格人士成长

延伸阅读:

为特别大脑的孩子谋求生存空间,邹小兵写下阿斯伯格征十大特征和教育三原则!

三个月地狱修行,我想要逃出阿斯伯格综合征带来的困境!

13岁少女因恐怖性焦虑入院治疗,竟被确诊孤独症!

警惕!三分之一的自闭症孩子会患上抑郁症!

昨天下午,邹小兵教授和三个成年阿斯妹相遇了!


整理|春桃 排版|梁雨

内容顾问|孙旭阳

巧用心理学,助力阿斯伯格人士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