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品中,批駁不能着相觀的道理,我們提到爲什麼後世禪宗採用《金剛經》作爲禪宗的藍本,就因爲它教育方法的緣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這樣說不對,那樣說不對,正說不對,反說也不對,你說不對的更不對,你說對的還是不對,最後怎麼樣對?你的纔對,不是佛的纔對。所以全部的《金剛經》,是教我們所謂祖師們四個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體相,自己肯定;所謂禪宗祖師的話,“懸崖撤手,自肯承當”,這是說參禪的。

現在一般學禪學的特別要小心啊!禪宗爲什麼特別叫做“禪”字,它同禪定兩個配起來,不可以分離,沒有禪定做基礎不談禪宗。要戒定慧到達了最高處,等於普通人在萬丈懸崖頂上站着,撒手跳下去,這個跳下去你還有命嗎?懸崖撤手,你要自肯承當跳下來,最高明處到達了最平凡處。

要怎麼樣到達這個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絕後再蘇”,要大死一番,當然不是喫安眠藥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過來。所謂大徹大悟“欺君不得”,這個東西不是嘴巴上講理論,不能騙人的。假使說騙人騙自己說悟了,今天悟了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脫的究竟;所以必須切實下一番功夫。《金剛經》的教育手法,就是這個路線,佛對於須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圍過來打,你講這樣也不對,講那樣也不對,把他圍得頭都昏了,就是要他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成佛見道不能依賴他力,只有自己站起來,要你自己真是絕後再蘇,然後才成佛。當然其中先要經過懸崖撤手,懸崖撒手是什麼都丟光,不但人世間的一切都丟掉,連佛法也丟掉。一個人在高空撒手跳下來,什麼都沒有,一切都丟得乾乾淨淨,然後才能見到法身。

—— 《金剛經說什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