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展覽展出了四位藝術家的34組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版畫、雕塑等不同的媒介類型,策展人吳洪亮和藝術家分別闡述了策展理念和展出作品。藝術家代表耿雪在開幕式中談道,自己爲威尼斯中國館創作的影像作品《金色之名》,是在快速變化時代下,對人的處境、對生死、對文化,藝術家工作的思考。

2019年5月,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舉行,本屆雙年展的中國國家館的主題爲“Re-睿”,展覽的策展人爲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參展藝術家爲陳琦、費俊、耿雪、何翔宇。從12月22日開始,以“Re-睿——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爲名、第58屆威雙展中國國家館參展作品於嘉德藝術中心首展。

首站巡展延續“Re-睿”的主題,從人類文明的偶合、生活的日常以及自身的感知出發,建構一個別樣的中國園林式的藝術場域。此次展覽展出了四位藝術家的34組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版畫、雕塑等不同的媒介類型,策展人吳洪亮和藝術家分別闡述了策展理念和展出作品。

策展人吳洪亮現場導覽

吳洪亮介紹,這次展覽不僅是作品的迴歸,也是思想的迴歸和對藝術家成長曆程的再思考。在本站的展覽中,幾位藝術家都在之前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作品,更爲全面地呈現出自己的創作譜系和思想脈絡。並且恰逢此次展覽橫跨聖誕、元旦、春節等多個節日,他希望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具有藝術氣息的節日感受和遊觀體驗。

藝術家代表耿雪在開幕式中談道,自己爲威尼斯中國館創作的影像作品《金色之名》,是在快速變化時代下,對人的處境、對生死、對文化,藝術家工作的思考。作品中,那些泥土製作的人類爲看不見的事物而忙碌,泥土製作的人類代表有限的肉身和生命,而不可見全貌的事物則隱喻了看不清楚的現實和不可預測的未來。她希望通過作品做一些有創造力和超越性的事情,來回應這個時代。

耿雪《金色之名》

主辦方介紹,當展覽空間從威尼斯水城轉移到古都北京,從古代歐洲的軍械庫建築切換到當代中國的嘉德藝術中心,北京站的巡展一方面沿用了部分威尼斯中國國家館的核心理念與元素,同時又根據嘉德藝術中心的展廳空間、功能分區等設計了新的觀展動線。

展覽現場

藝術家費俊的作品最體現科技感和互動性,《情緒幾何》2.0互動裝置,是在藝術家費俊與代數幾何數學家許晨陽合作創作的基礎上,加入心理學家劉正奎博士及其團隊在情緒計算方面的科研成果,是一個跨越藝術、數學和心理學的藝術實驗項目。作品邀請觀衆在互動裝置的暗箱中觸摸幾何模型,觸摸的情緒會通過心率等生理數據採集裝置記錄並計算出來,這些情緒數據會影響初始幾何圖形的變化,生成一個個“因人而異”的情緒化的幾何圖形,並最終通過自動粉筆機械裝置繪製在黑板上。

《情緒幾何》2.0互動裝置

《睿尋》則是一個交互裝置,觀衆們用手機對着投影在牆上的威尼斯的橋掃描,手機就會彈出一箇中國的古橋。

威尼斯的橋

對着上橋掃描出現的與其姿態相似的一座中國的古橋,藝術家希望以此來探尋文明的相通與相似性

女性藝術家耿雪的參展作品主要爲陶瓷和影像類,耿雪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耿雪的作品曾受邀參加世界各地藝術展,諸如2018年第21屆悉尼雙年展,2016年“延伸的感官”B3移動影像雙年展,德國法蘭克福應用藝術美術館等。

耿雪的作品《海公子》曾在多個藝術展中展出,該影像作品頗具可看性,《海公子》是《聊齋志異》中的一個故事,該影像作品中重現了諸如“東海古蹟島,有五色耐冬花,四時不調”“登州張生……自掉扁舟而往。至則花正繁,香聞數里;樹有大至十餘圍者。反覆留連,甚慊所好。開尊自酌,恨無同遊。忽花中一麗人來,紅裳眩目,略無倫比。……相狎未已,忽聞風肅肅,草木偃折有聲。女急推張起,曰:海公子至矣。”“蛇近前,以身繞人並樹,糾纏數匝;兩臂直束胯間,不可少屈。 昂其首,以舌刺張鼻。鼻血下注,流地上成窪,乃俯就飲之。”等情節,影像《海公子》選擇了陶瓷這種媒介,背景音也用陶瓷間擊撞、摩擦所發出的清亮的聲響,讓整個故事更具詭祕的美感。

《海公子》影像與陶瓷作品

耿雪試圖從這種傳統材料中挖掘出新的語言,她在作品《海公子》中,嘗試用一種新的媒介來表現瓷——通過動畫電影短片讓瓷的雕塑重新活起來。這種“活”不只是“活動”,更是強調有新生命力的一種創作方式。瓷的玉質之光、流動之光與電影用光的實驗性結合,形成了影片特殊的“光的語言”。這種“光的語言”流動於影片的瓷、雕塑、鏡頭語言之間,重獲生命。特殊的“瓷視覺”準確而充分地表現了瓷器的性格,又有效地傳達了聊齋故事的特殊美感和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的氣質。

《海公子》影像與陶瓷作品

《米開朗基羅的情詩》中,耿雪以雕塑家的身份進行創作,與作品進行交流。她沒有使用任何工具,而是用雙手來推很軟的瓷泥,就像在給人按摩。19分鐘的影片中,藝術家手不離泥,不斷留下“痕跡”,影片中按部就班的工作與微妙的情緒混合在一起,鏡頭裏有女性的冷靜與力量、情慾與暴力的衝突感,但整個影片又被設置成一個雕塑教學片般的工作流程。影像的字幕是米開朗基羅書寫的情詩。這些詩句與藝術家在影像中的行爲相呼應,傳遞給觀衆特別的情緒和想象。

《米開朗基羅的情詩》

耿雪的作品《金色之名》的故事情節是用泥土塑造了人物,象徵着那些不可迴避的困境和磨難,故事的脈絡則暗示着人必須主動面對林林總總的問題和現實。最後出現的金色同樣潛藏着慾望和潛伏着危險,那麼這種明亮是美好還是陷阱。這是一個致敬女媧和女媧造人的故事,這就是藝術家切身能體會到什麼叫切膚之感和切膚之痛。

藝術家陳琦爲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琦曾出版《版畫技法》、《陳琦畫集》、《刀刻聖手與繪畫巨匠—20世紀前中西版畫形態比較研究》等。他的參展作品中,“時間簡譜”、“無處來去”都是同一系統,這些作品的緣起是一本古籍上的蟲洞,陳琦喜歡這種有時間啃噬的痕跡的、不規則的圖案,並做成大型的裝置。

 古籍與蟲洞

 “時間簡譜”

“無處來去”

此外,陳琦也有許多的水印木刻作品,這些作品以繁複的木版水印技術,層層疊印,細膩地重現其所有結構與光澤,對陳琦而言很有必要。如這件荷花的水印木刻是源於陳琦對龍門石窟佛教造型中荷花浮雕的追憶,他的荷花並不藉助來自外部的光源,而是從花瓣的核心散發光芒,本身成爲了光源。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3月8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