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微信时刻」(公众号ID:WechatMoments)

深夜到达住所,打开微信报平安

顺手点开了父亲的头像

简明交代了我已顺利到达,那边很快回复过来一个「好」

而后,消息栏上方的备注突然变为「对方正在输入」

持续了几秒后恢复原状,也没有新的消息再发过来

我也想说点什么

犹豫了几秒,最后又作罢

顺手翻了翻和父亲的聊天记录,滑了几下就到尽头

其实我们是对方的第一批微信好友

在彼此列表里待了近七年

但聊天记录就只有这么短短三页

我们之间并非存在无法消除的芥蒂

但却有一段怎么努力也走不完的距离

有个段子

我们和妈妈说的最多的话是

「妈,我书包呢?我袜子呢?我衣服呢……」

和爸爸说的最多的话是「爸,我妈呢?」

笑过之后也不免心酸

明明陪伴了彼此几十年有余

为何父子关系却始终像一道解不开的数学题?

不少家庭执行着「严父慈母」的模式

养育子女之类的「琐事」大多交由母亲处理

父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时刻保持个人形象的威严

很多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安慰和温暖

但却总是被父亲要求

尤其是男生,会得到父亲更为严厉的教诲

/无所不能的「人设」不再适合/

在农业文明中

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必须从父亲那里传承

但是到了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

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

现在的父子关系像是历史的缩影

在儿童期,我们都曾认为父亲是无所不能的

他有无穷无尽的力气,也知道很多事情

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解的事物变多

逐渐开始对抗,父子的关系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

男性更偏向于隐藏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可能会和母亲真诚地表达想念

却从未和父亲互相表达过关心和爱意

在微信上说一句「早点睡」「注意身体」

似乎已经是父亲的极限了

也许在很小的时候

父子有一段亲密非常的时光

但在成长过程之中,父亲却变得越来越沉默

这种沉默可能来自经历的差异,生长环境的不同

是各种客观原因的结果,从来不是父亲刻意的无视

在《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亲说过这样一段话: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在成为父亲之前,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但在这之后,他不得不开始面临更多的压力与对抗

当孩子终于长大,能够稍微不再那么担忧的时候

却又囿于冰冷的父子困境

相对于不善言辞的父亲而言

我们有更多的勇气去表达

如果开口当真有些困难,那就试着给父亲发一条微信吧

聊聊你最近的生活,问问他对你的想法

不要害怕也不用羞涩,相信我

也许那个小时候把你扛在肩膀上的超人已经老去了

但想给你看整个世界的心,依旧鲜活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