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于“懂事”的孩子由于总是被父母拒绝已经习得了压抑内心渴望的习惯,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不仅会出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还会在贯穿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孩子的成长处处设限。向父母索取东西是不懂事的表现,父母不喜欢,这种事情不能做,从而孩子会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以求博得父母的认可。

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长什么样?

不乱发脾气,即使自己想要的东西没能要到也不能哭;

懂得谦让,跟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不争不抢,凡事都让着别人;

学习努力,在学校里受老师认可,在家里能认真完成作业;

不攀比,别人有的就算自己再喜欢也不会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懂事的孩子不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父母眼里,懂事的孩子的喜怒哀乐应该跟父母在同一个步调节奏上,一旦节奏不一致,那就不能算是乖孩子。

一、 孩子“懂事”的背后,是重重的自我压抑

1. 压抑自己的欲望

当孩子向父母索要东西,如果被拒绝的次数过多,或父母的反对过于强烈而给的理由又多是“这个太贵了,买不起”“没什么用处,买了你也就是新鲜一阵子,很快就不喜欢了”“小孩子家家,要这要那怎么这么不懂事?”诸如此类,就会在孩子心底形成一种心理映射:

向父母索取东西是不懂事的表现,父母不喜欢,这种事情不能做,从而孩子会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以求博得父母的认可。

2. 压抑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包括压抑内心诉求。

习惯压抑自己情绪的孩子在父母眼中看起来是孩子长大了,能够体谅父母,其实此“体谅”非彼“体谅”,孩子的不争不闹更多的是因为他明白父母的喜好,知道父母不喜欢自己闹情绪所以才把情绪压抑在心中,而这并不代表孩子不伤心、不难过。

当孩子习惯了压抑自己的委屈、愤怒、失落以及难过等情绪,自我封闭的状态也就基本形成了。而且无论是在父母这里受了委屈还是在外面受到了不公的对待,他都会选择自己埋在心里,不会向任何人求助,包括父母。

3. 压抑自己的天性

很多“懂事”的孩子习惯了以父母的喜欢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学校里则会根据老师的喜好来表现自己,人际交往中则以对方的反应为标准来呈现自我,以期望时时处处都能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将很难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更难以确定人生的目标。

在孩子年纪较小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经历使之能够体谅父母的苦心,因此,如果是由于父母的强硬态度使得孩子过早地“懂事”,压抑内心的真正诉求,短时看来父母省去了很多跟孩子磨嘴皮的麻烦,然而长远看来这将在孩子后续的成长中埋下许多后患。

二、 过于“懂事”的孩子,成长的路反而不好走

1. 没有目标感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流浪,永远没有终点,也没有幸福可言。

“懂事”的孩子由于对父母的过度顺从而形成了一种“努力适应外在世界”的行为模式,无法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及所处的外界环境用作满足自我成长、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换掉了“真实的自我”。

没有目标感的孩子会过度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也极易因为外界的消极反馈而受到打击和伤害,应对逆境和挫折的战斗力几乎为零。

2. 遇事容易放弃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说的是当人们努力了很久却仍没得到想要的效果后往往会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努力。

过于“懂事”的孩子由于总是被父母拒绝已经习得了压抑内心渴望的习惯,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不仅会出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还会在贯穿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孩子的成长处处设限。

3. 不会做自己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虚假自体”的概念,即非真实的自我。

父母如若长期逼着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控制欲过强,往往会使得孩子出现虚假自体的情况,所做所为都以父母期待的样子为标准,而把真实的自己深深地隐藏了起来。

当一个人无法做真实的自我时,他的人生自然没有幸福可言。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只是求快求省心,如果孩子因为过早的“太懂事”而丢掉了真实的自我,将会是孩子一生的遗憾,父母也会因此而背上重负。

孩子不懂事,这其实也是孩子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表现,父母不要生气更不能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见,而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学会做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