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后,你给孩子送过几次他忘拿的东西?

上个周一共上了五天课,妮可妈妈居然往学校跑了三次,周一是因为妮可忘记了带语文作业本,周三是忘记了带美术工具袋,周四是橡皮找不到了,妈妈一大早买了新的给她送去……

虽说丢三落四的情况在孩子中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是像妮可这种上五天课落三次东西的孩子也的确不多见。用妮可妈妈的话说就是“妮可不仅丢学习用品,甚至是衣服、发绳、玩具……丢出了各种花样,除了自己其他都丢过”。

妮可妈妈苦恼得厉害,她把问题主要归结在孩子的记忆力差,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丢三落四,问题出在哪儿?

根据专家的结论,心智正常的孩子,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原因不在于记忆力,而在于生活习惯。

1. 不懂珍惜

通常情况下,家庭条件差一点儿的孩子很少会出现丢东西的情况,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来之不易,一旦丢掉了想要再拥有难度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孩子丢三落四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懂珍惜。

孩子的东西丢了,还没等他因为丢了东西而感到不方便时,父母已经为他买来了新的,在孩子的心里就会形成“丢了就买新的呗”的思维定式,对于丢失的物品完全没有可惜之感。

2. 父母对孩子照顾的过于周全

从调查数据来看,被照顾得越周全的孩子越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孩子从小就一直被家长(特别是隔代的爷爷妈妈/外公外婆等)包办了一切,被照顾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甩手小皇上,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操心,养成了依赖家长的习惯。

弄乱的房间有人帮忙整理,书桌的物品也有人帮忙归置,早上起床衣服有人准备,上学出门之前书包有人收拾,甚至带着的水杯也是父母灌满水给装到书包里,孩子完全没有关心东西是否带齐的习惯,铅笔丢了、橡皮没了、课本忘了他也完全不在意,因为父母最终都会帮他解决。

3. 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父母也在主张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特别上每天早上出门之前会跟孩子叮嘱上学应该带的各种物品,但孩子仍然还会丢三落四。一是因为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取父母的话;二是因为父母给出的信息太多,不能快速清晰地判断父母的要求,“左耳进右耳出”的事儿经常有。

4. 心理因素

一般经常丢作业本的孩子,其原因可能与心理有关,有可能是他觉得写作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便故意把与作业相关的物品“弄丢”,以此来逃避作业。

纠正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试试这些方法

无论孩子丢东西存不存在主观故意,只要家长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孩子的习惯都能得到很好的纠正。

当然,在着手引导之前,父母先要了解、分析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为了逃避而故意的行为,父母的重点是要跟孩子沟通,帮孩子卸下心里的负担,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去心理因素,父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尝试

1. 培养珍惜意识,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当孩子出现物品丢失后,父母不要急着提出解决办法,而要与孩子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并且在解决过程中父母不要刻意帮孩子开绿灯,让孩子体会到物品丢失后的不便与痛苦。

比如作业本丢了,重新去买本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不但延长了作业的完成时间,还牺牲掉了看电视的时间,而且买作业本的钱也要从孩子的零花钱里出,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这是自己的责任。

2. 训练秩序感,物品有其位

家里的物品要做到各类物品有指定的区域,孩子的学习物品与生活用品也要有各自指定的位置,包括孩子书桌、书架上的物品、书本摆放位置都要有所规划,比如上层摆课外书,中层摆工具书,下层摆学习用书等,书包的前袋、中袋、后袋与侧袋分别装哪些物品等都形成定式。

3. 培养好习惯,帮孩子建立合理的流程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帮孩子建立更利于条理有序、强化记忆的物品使用行为习惯。比如,针对孩子上学总是遗忘物品这一项,父母可以监督提醒孩子在写完作业后“三步走”:

第一步,把文具、书、本归位;

第二步,整理书包,对照第二天的课程表把对应的物品装进书包;

第三步,整理准备其他需要带但不能装进书包的物品,放在书包的旁边。

最后,还要提醒各位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体验,渐渐你会发现,孩子的本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