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会试着把自己眼见的一切装进心里,试图快速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而这对孩子来说其实并不容易。

——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

当孩子发脾气时,正是孩子内在情绪的一种宣泄,是他应付不了当前的状况而感到无助时对外发出的求助信号,比如婴儿期的孩子无论饿了、冷了、尿了、困了都会通过哭来表达需要。

当孩子慢慢地长大,孩子情绪起伏不定而又不懂得表达时,家长就往往会认为孩子在闹脾气,最常见的回应方式有下面几种,请对号入座:

1. 置之不理,冷处理,认为小孩子不懂事,晾晾他,自己就好了;

2. 火冒三丈,大声训斥,甚至威胁:再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

3. 耐心劝导:好孩子不应该乱发脾气,听话才是好孩子!

然而,以上三种回应全部是错的!

因为孩子发脾气是正常的,不让孩子发脾气才不应该。

如果孩子发的脾气每次都被禁止、压制,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孩子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

在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他总是表现得非常热情,只要有人愿意陪他玩,他就可以毫无脾气地做任何付出,前一秒还因为被抢了玩具而显得失落,后一秒只要让他一起玩,立刻又喜笑颜开地迎上去了,看起来完全没有“自尊”。

这种情形时间长了,周围的孩子便学会动不动就以“不跟你玩”要挟他,欺负他,得寸进尺地获得更多“特权”……

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情绪宣泄长期被压制,以至于他会错把“迎合、服从”认为是“好孩子”的标准,极少会发脾气,逐渐形成为了讨好他人而宁可委屈自己的“自我不重要感”,丢掉了爱自己的能力。

相信,没有哪个父母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失掉自爱的能力,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以怒气去“镇压”和制止,而要接受孩子的情绪,让孩子释放脾气。1. 允许孩子发脾气,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高声制止,也不要没有原则地去哄,而要心平气和地柔声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生气了,但是能否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我知道你是因为没能去游乐场而难过对不对?”

得到孩子的回应后再进一步引导:“你可以生气,我明白你的感受,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件事情怎么解决,好吗?”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与理解,能够平静下来跟你交流。

当孩子愿意跟你沟通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大吼大叫、摔东西、撒泼打滚儿等是错误的表达方式,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讲出自己的诉求等才是正确的表达方式。

2. 建立规则

孩子的年龄尚小,很多事情在得不到满足时都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父母在发现孩子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事情时,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就该项事情建立规则。

比如孩子每次去游乐场都玩起来没够,一提回家就以脾气,父母就要提前建立规则:

首先,约定好玩乐时长,比如只能玩两个小时;

第二,时间快到时,提醒孩子:再玩15分钟我们就该走了;并允许孩子有一定的缓冲时间,比如玩完正在玩的项目或再延长5分钟,不要强行中断。

第三,约定下次再玩的条件,比如一周内作业没错误、主动练字写完多少页等。

建立规则时不要强制孩子服从“规定”而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比如“你不高兴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大声哭闹,然后被罚去自己的房间反省,爸爸妈妈不理你;二是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说出你的需要,爸爸妈妈会帮助你。”

3. 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发脾气时,实际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父母在教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同时还要帮他圆满地解决问题,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才会愿意按照父母提供的情绪表达方式去尝试。

比如当孩子说自己生气是因为“一直叫妈妈过来,但妈妈就是不肯过来”时,妈妈一定不能说“妈妈忙着呢”等各种理由,而要对孩子说:“对不起,宝贝,刚刚妈妈太忙了忽略了你,下次如果你需要妈妈,如果妈妈没有过来,你就到妈妈身边来,可以吗?”

相信,每个宝贝听到妈妈这样说,都会回答“可以”。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再阻止孩子发脾气,试着去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发脾气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