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朵朵 / 文

  當年被“逼”着學琴的孩子,長大後感謝父母嗎?

  關於這個話題,我想先分享幾個故事。

  我曾經聽到一個網友抱怨:其實我現在很後悔爸媽不逼我,我說玩就玩,一個才藝特長都沒有……面對活動特別懵逼……感覺身邊個個都能秀一手。但又是我自己拒絕的,真的無語……知道不能說父母做錯了,是我選的,又忍不住想,假如……

  假如時光重來,你願意拿小時候玩遊戲、看動畫片的時間,來換一個可以在衆人面前表演的才藝嗎?

  一邊是享受快樂閒暇童年的自己,一邊是可以成爲舞臺焦點的自己,選哪一個?

  我採訪了幾位從小練琴的人,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有人此生不想碰琴,直到自己的女兒開始學琴;

  有人小時候錯一個音挨一巴掌,卻在放棄後懊悔爲什麼不堅持;

  有人堅持了,成爲自己鋼琴小世界的主宰;

  有人堅持了,將二胡視爲一生的朋友;

  有人堅持了,琵琶和音樂成爲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現在的我喜歡聽鋼琴曲,但彈琴那個人千萬別是我”

  @李小豬(國際航運管理)

  我三歲開始學電子琴,因爲姥爺去日本出差買回來一個卡西歐620,在當年實屬是個稀罕物,幼兒園大班轉成學鋼琴。

  那時,每天早上6點多起牀,彈一個小時琴,7點多喫早飯上學;晚上下學後,別的小夥伴在院裏玩,我在家彈琴。

  多麼有畫面感,一個孤獨的對着琴滿臉哀怨的小孩,轉頭看着窗外夥伴們在覈桃樹下拍洋畫、砍沙包、跳皮筋,一臉豔羨。

  我現在都記得,每天晚上6點15中央臺演《聰明的一休》,只要片頭曲第一個音符響起來我就可以關琴蓋了。

  每週去一次景山後門的北京市少年宮,無冬歷夏。

  爸爸下了班拉着我坐109路到景山下車,進公園繞到後面的琴房,等着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給上大課。

  9點下課,再坐109回家,到家都得晚上10點了。

  如果遇到了考級前的突擊,還要帶着我去音樂老師家進行一對一輔導。我是個坐公共汽車嗷嗷吐的人,每次坐到老師家就已經暈得五迷三道了。

  學到12歲,考到鋼琴八級。考完級當天,我回家把琴蓋“啪”地合上,再沒碰過鋼琴。

  我不喜歡彈琴,想學跳舞,我媽說我胖,腿粗,給否了。

  說不清是否感謝這段經歷。上大學以前是恨的,確實因爲彈琴捱了不少打,也剝奪了很多原本屬於玩耍的時間。

  長大後,去景山公園,特意繞去看看琴房,還是很感嘆的。

  如果當時能咬牙堅持下來,如今也能穿着白裙,一頭長髮,在鋼琴前彈kiss the rain。而不是像現在,跟孩子一起學,努力回憶小羊羔該怎麼彈。

  工作和鋼琴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只能說彈琴讓我打字快,唱歌不走調,對,還認識五線譜。

  現在我喜歡看別人修長的手指落在琴鍵上發出美妙聲音;喜歡聽鋼琴曲,尤其是在下着雨的午後走在青石板路上;喜歡去鋼琴博物館,單單鼓浪嶼上的那個鋼琴博物館就去過好幾次。

  這一切我都喜歡,但彈琴的那個人千萬別是我。

  孩子也開始彈琴了,我現在萬分理解我爸媽,但是我不強求,也不要求她考級。

  雖然這種學琴的方法太佛性,說不定也根本達不到什麼成就,但是自己的慘痛經歷告訴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現在後悔的是,我媽爲什麼沒有逼我繼續學下去

  @弄影(審計)

  4歲學琴的時候,錯一個音,就一個巴掌。

  是我提出來要去學的,7歲馬上考七級證書時,我不想再學了,我現在後悔的是,我媽爲什麼沒有逼我繼續學下去。

  在停止學琴不久後就意識到後悔,於是9歲開始接觸國標,每次站牆、拉韌帶想要放棄,都跟自己說,想想當初放棄學琴你有多後悔,一定要堅持。

  好在舞蹈拿了個全國少兒國標舞的銀牌。

  18歲剛高考完就自己去報了成人鋼琴班。

  個人覺得家長適當的逼迫是很重要的,很多東西要嘗試接觸以後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但是絕對反對家長太過苛刻嚴格。

  當你度過了漫長的枯燥期,會發現它真的很美妙

  @嘚兒駕(政府部門)

  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練二胡,二胡一直存在於我的生活中。

  學琴苦嗎?肯定苦。

  小學時,每天做完作業後別的小朋友都能去看電視玩遊戲,我還得搬個小板凳練琴,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動作,這對小孩子來說無疑是十分枯燥的。

  有些難度大的片段練不好更是煩躁,我至今記得那首《切分弓練習曲》,練習的第一晚我在手腳的各種不協調中只練出了一行,整個人都不好了啊……

  初中時候加入民樂團,每週花掉一天半至兩天的時間用於樂團專業課以及排練,此外還有自己老師的單獨授課。

  初二動了考特長生的念頭,每天翹掉一節晚自修來練琴。

  高二下學期,因爲要衝刺藝特,所以翹掉了所有的活動課、體育課、音樂課來練琴……

  學琴期間也曾無數次因爲極度煩躁而惡狠狠地拉琴,火氣蹭蹭地竄。

  我媽有時說:“嫌煩的話乾脆別學了。”

  然而無奈的是……你當我不想摔琴嗎!可是親戚老師小盆友們都知道我在學琴啊!!回頭要是問起來,我的面子往!哪!擱!

  爹媽從一開始就沒有強迫過我。最初,他們徵求我的意見看我是否願意去學一門特長,年少無知的我選了一個最漂(yan)亮(li)的老師,一腳踏進了二胡坑裏。

  小時候練琴時,爹媽是肯定有一個在身邊陪完全程的,哪怕是在一旁擇菜也好啊!

  我爹一開始是跟我一起學的,後來有了快弓跟不上了才作罷……

  上課的時候,爹媽會認認真真地記筆記,十幾年來從未間斷。

  感謝嗎?感謝。

  當你度過了漫長的枯燥期,開始以一種朋友的態度看待特長時,你會發現它真的很美妙。

  現在的我不用把練琴視作硬性的任務,而是單純地去感受其中的美好。

  放假了就關起門錄上幾首喜歡曲子的二胡版投到網上,樂在其中。

  我十分確定,二胡,包括它令我產生的對音樂的熱愛,會伴隨我的一生。

  而現在的這些樂趣,都離不開當初父母各種軟性“逼迫”,有苦有甜,妙不可言。

  “我媽逼我彈琴打壞了四把尺子,我非常感謝她!”

  @artemis ma(博士)

  幼兒園的時候班裏有架鋼琴,老師不讓碰,唯獨有個同學可以隨意彈,終於有一天我嫉妒的小火苗爆發,跟媽媽說我也要彈鋼琴。

  媽媽說:“你既然決定學,就要堅持下去。”年少無知的我立了個大FLAG說一定堅持!

  苦逼的過程略去不表,無非是被押着一邊哭一邊彈哈農599849299各種創意曲奏鳴曲,考音協業餘級直到十級。

  我媽以前從不打我罵我的,然而因爲逼着彈琴打壞了四把尺子(打鋼琴上嚇唬我)。

  對於童年的記憶也幾乎是母親風裏來雨裏去的送我去學琴的背影。

  說說爲什麼感激吧。

  首先培養了我的自信。因爲鋼琴這項技能,從小學起就是學校合唱團的鋼琴伴奏,我所在的小學合唱隊是全省數一數二的,經常到處登臺演出。

  還有就是能體會到藝術的美。除了鋼琴曲和交響樂外,看到一幅畫、一支舞蹈,我就是能體會到它的美,俗稱“陶冶了情操”。

  最有用的就是培養了對枯燥的重複性工作的忍耐力,也就是堅持和努力的能力。

  我可以一遍遍的刷題刷GRE紅寶書,就像小時候一遍遍的刷哈農599299一樣。

  老師說過莫扎特練琴的時候一個小節會彈8000遍,所以我也會一個曲子練不好,一小節一小節的重複無數次,直到半夜把我拍醒,都能無意識彈出來的那種程度。

  遇到困難的事情,退回根本,反覆重複,直到解決它。這種方法也許不是最優,卻是練琴給我的一種啓發,因爲我曾經見過重複的美好結果。

  現在工作累了學習累了,就想彈彈琴,想彈快彈快,想砸琴砸琴,想彈啥彈啥,在鋼琴的小世界裏自己就是主宰。

  而這個小世界,源自於被母親打斷的四把尺子,和在我對世界沒有足夠判斷能力時的逼迫。

  我非常感謝她!

  我非常感謝她!

  我非常感謝她!

  “學習琵琶,成爲我藝術生涯的奠基石”

  @瑋(戲曲表演)

  我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琵琶。

  那時市裏開辦了業餘少兒藝術學校,有二胡、鋼琴、琵琶、手風琴、舞蹈等課程,母親幫我選擇的是每週一節琵琶、一節樂理、一節視唱練耳。

  從8歲開始一學就學了五年,到了小學五、六年級以後練琴時間就很少了。

  升學考試我考上了市重點中學,學習任務更重了,並且住校,只能週末回家的時候才能練琴。

  幸運的是,我在學校建校紀念慶典上還表演了琵琶。

  在學習琵琶的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是很枯燥乏味的,因爲基本的指法和音階練習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

  琵琶很重,小時候去上課,都是媽媽幫我揹着琴送我去學校的。

  學了幾年後,一開始用的練習琵琶已經不能滿足學習要求了,必須換一把真正的演奏琵琶。

  90年代初,一把敦煌牌演奏琵琶需要花費3000左右。當時家裏也不富裕,3000塊不是小數目,但是我的父母還是毫不猶豫給我買了,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鞭策。

  初中二年級,我考上了雲南省職業藝術學校“花燈表演”專業(雲南地方劇種),從那個時候起我就開始走上了戲劇表演的舞臺,一直到現在。

  學習了兩年表演後,我逐漸適應了演員的課程,也能安排出一些課餘時間,於是跟母親商量把琵琶重新學習起來。

  我跟隨了雲南省歌舞團一位琵琶演奏老師繼續學習,並且完成考級。

  成年以後,回顧學習琵琶這段經歷,對我的人生影響挺大的,特別是工作方面。

  我現在從事的工作是戲劇表演。一個戲劇演員要具備的基本功“四功五法”唱、念、做、武,手眼身法步,都離不開與外在音樂節奏和心理音樂節奏的聯繫。

  從藝20多年以來,我唱腔的音準、身段的節奏都是很好的,這些都歸功於從小學習音樂的關係。

  我在28歲時就摘取了雲南戲劇表演“山茶花”獎。

  最近我主演的一個小戲又獲獎了,其中一出《昭君出塞》,我表演了一段自彈自唱,使用的樂器就是琵琶。

  我很熱愛琵琶,熱愛音樂,熱愛戲曲,它們在我的生命中是不可缺少的。

  感謝我的父母從小對我學習音樂的培養,學習琵琶,成爲了我藝術生涯的奠基石。

  作者有話說

  郎朗3歲練琴,每天6個小時,週末和寒暑假加倍。

  郎朗說過,如果少挨一些父親的壓迫,那是更好的。

  但是,他也說:“如果沒有我爸,肯定沒有今天的我。”

  現在的教育講要順應孩子的天性,但人的天性本來就是“好喫懶做”的。

  學習一門特長,需要不斷和自己天性中的惰性做鬥爭。

  堅持學習的目的,不在於培養出一個朗朗那樣的藝術家,而在於父母帶着孩子一起體驗了這個過程,學會了堅持本身。

  只要有一次,孩子通過堅持,看到了那條長長的路後面的美好風景,他就學會了。

  堅持不是一句雞湯式的口號,而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

  留言告訴我們:你會不會“逼”自己孩子學一門特長?

  - 作 者 -

  羅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攝影師、80後文藝女青年、前媒體人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