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三萬到十多萬,越來越多人選擇紮根餘杭此地!

崇賢毗鄰杭州主城,

在大運河南來北往的繁華中,

將城市之中不可多得的

一線河景與都市生活緊密相伴。

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從上世紀80年代初在冊人口3萬餘人,到如今擁有常住人口5.4萬餘人,流動人口12.3萬餘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崇賢。

他們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還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遷。

越來越多人選擇在這裏紮根

只因“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份“安”來自於生活的安定

"安”

成立於1994年的衆望布藝,是崇賢街道一家老牌家紡布藝企業。2011年,衆望布藝在美國成立一家名爲Z-Wovens公司,聘請了專業的設計師、銷售人員,組成了一個全能型團隊,開始主力進軍海外市場。

“轉型成功後,公司在不斷壯大,我們的團隊人數也在增加。”辦公室主任陳小菊表示:“從剛入職時的300多人,到現在擁有近700人,現在我們公司有40%的職工都是‘新崇賢人’。”

不止是衆望布藝,這些年來,崇賢街道發展壯大新動能,深入推動創新創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序完成崇賢實體經濟的更新迭代,催生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人們都說,工作在哪裏,生活就在哪裏。目前,崇賢新城4條主幹道路全面建成通車,一批次幹路建成投入使用,城市路網基本形成;完成河道整治及沿岸景觀約12公里,公共綠地建設約65萬平方米;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幼兒園、2個小學、1箇中學及BRT臨時首末站、崇賢公交中心站、臥龍浜公園,將優質服務延伸至羣衆“家門口”。

▲臥龍浜公園晨練者

▲擴建後的崇賢中學

這份“安”來自於住房的安居

"安”

從平房到高層,從狹小擁擠到寬敞明亮,從幾代同室到各居其屋,從有房住到住好房,居民馬海曉一家的回遷安置,是改革開放40年來,崇賢街道改善居民住房的縮影。

“我家的老房子原來就在前村集鎮上,是90年代造的房子。”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崇賢本地人,馬海曉回憶着:“那麼多年的老房子已經很舊了,有時候下雨天,屋頂上還會漏水。”

隨着崇賢新城開發建設的不斷推進,2014年馬海曉一家告別了生活幾十年的老房子,在外過渡了一年時間,一家五口就回遷安置進了陸家橋新苑,開始了新生活。

“其實最開始我有顧慮的,已經習慣了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搬進高層小區就分開住,彼此照應上很不方便。”馬海曉沒有想到,崇賢街道在安置房的戶型上給了自己一個驚喜,推出了“子母套”的戶型,即160平方米的邊套加80平方米的中間套打包,成爲一戶人家。

現在馬海曉夫妻倆帶着孩子住大房子,一旁的小套就給父母住。裝修時,馬海曉把兩套房子部分打通,“大門還是獨立的兩個,一家人喫飯可以在一起,這樣既有私密空間,也能方便一家人走動。”

馬海曉一家共分到了5套房子,兩套自住,三套出租,“一年大概有10萬元左右的租金,這可是一筆可觀收入啊!”對馬海曉這樣的回遷安置家庭來說,多了一項穩定的家庭經濟收入,而對外來的“新崇賢人”來說,則是提供了一個舒適安全的居住條件,一舉雙得。

10月19日,崇賢街道舉行了今年第11次搖號分房工作。“我分到了18層的房子,還是邊套呢!”“咱們分到同一幢啦,以後樓上樓下串個門嘍。”……分到房子的村民個個喜笑顏開。老百姓提高了生活品質,城市也一樣,在不斷刷新“顏值”的同時,不忘初心,保留着崇賢城市的氣脈和靈魂。

截止目前,崇賢街道已實現崇超路以西區域8個農居安置項目竣工交付工作,回遷安置農戶1823戶,沾橋農居項目也將於年內完工交付,並完成全部回遷。

▲崇賢陸家橋回遷安置房

這份“安”來自於環境的安寧

"安”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道路狹窄坑窪”。過去,住在崇賢老集鎮的人幾乎都知曉,幾個集市雜亂,村道狹窄擁堵,給附近居民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

今年,崇賢街道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手筆開展村莊、老集鎮的房屋外立面整治、鄉村道路拓寬、古遺蹟修繕等工作。

眼下,村裏的道路拓寬了,還鋪上了人行步道板,兩邊的建築外立面也重新粉刷裝修。在此經營多年小賣部的徐連根感慨萬千:“這條路變化太大了,原來路面坑坑窪窪,高低不平,現在面貌煥然一新,車輛暢通無阻,店裏的生意也變好了。”

▲崇賢街道三家村美麗鄉村建設節點

這是崇賢街道奉獻給老百姓的民生大餐。近幾年,街道在城市建設上不斷加大投入,注重完善功能,提檔升級,滿足羣衆生活需要,從“南拆北整”的全域基礎環境提升中就可見一斑。

此外,街道緊抓“污水零直排區”創建工作,投入600多萬元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終端提升改造工程,首批完成了42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終端站的提升改造;開展拆違集中攻堅,拆除違法建築38餘萬平方米,爲道路改造、節點建設、功能整合“拆”出空間。

這份“安”來自於人身的安全

"安”

在崇賢街道,平安,不僅是關鍵時刻公安民警的挺身而出,更體現在平時紮紮實實的防患於未然。

曹洪強,崇賢街道前村社區第一網格隊長。上街巡查店面商鋪,檢查出租房消防安全,登記更新流動人口情況,調解鄰里矛盾糾紛,宣傳講解街道政策……這些都是曹洪強和他的5位網格員每天的工作。

在前村社區第一網格0.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店面商鋪500多家,新老小區7個,流動人口近2萬人。曹洪強要求自己和隊員們每天必須上街巡查一遍,一年到頭,風雨無阻。

在曹洪強看來,當好一名網格巡查員,就要熟悉網格人、掌握網格事。曹洪強說,推進平安崇賢建設,就是要真正打通爲民服務“最後一公里”,破解“看得見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見”的難題,架起街道與羣衆的“連心橋”。

▲網格巡查員開展店鋪排查登記工作

基層事務無大小,崇賢街道通過“暖治理”方式,創新普惠性社會服務,既暖了民心,也凝聚了民心。

此外,崇賢街道圍繞“文化惠民”,積極開展了“傳承崇賢好家風好家訓”主題宣傳系列活動、文藝巡演,把文化文明和助力中心工作緊密集合起來。同時,不斷提升村級文化禮堂建設,鴨蘭村文化禮堂積極創建浙江省五星級文化禮堂,北莊村文化禮堂結合農耕文化積極創建浙江省四星級文化禮堂。目前,崇賢街道已建成文化禮堂9個,成了羣衆的“精神文明家園”,有效弘揚社會正能量,助力基層平安建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