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蠑螈的肢體再生過程就像小樹發芽一樣,200多年以來,科學家們對該生物頗感興趣,進行了大量科學試驗和研究分析,其目的是希望將蠑螈的神奇再生能力未來應用至人類身體,蠑螈是人類再生醫學的最大希望嗎。蠑螈最顯著的特徵是身體再生能力,如果它的尾部、肢體被切斷,都不會形成殘肢或者傷疤,不久它會再生一個完整的新肢體,並且新肢體由肌肉、神經、骨骼和其他部分組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長久以來,人們認爲蠑螈是一種擁有某種超自然能力的生物,蠑螈的命名源自古代波斯語,意思是“火裏的生物”,它的身體上有大片鮮豔黃色或者紅色斑塊,喜歡藏身於枯木縫隙,當枯木被人們用於生火時,它們往往驚惶而逃,遠遠看去猶如從火焰中誕生,因此也被稱爲“火蠑螈”,甚至古人曾認爲蠑螈不怕火,一旦接觸火焰時就能熄滅。

蠑螈的肢體再生過程就像小樹發芽

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曾記錄了蠑螈與衆不同的特徵,《猶太法典》中建議人們身體上塗抹蠑螈血液,會讓人們感到興奮。目前,現代科學家發現古人認爲蠑螈擁有神奇力量的直覺並非毫無依據,它將爲人體肢體和器官再生帶來希望!

蠑螈最顯著的特徵是身體再生能力,如果它的尾部、肢體被切斷,都不會形成殘肢或者傷疤,不久它會再生一個完整的新肢體,並且新肢體由肌肉、神經、骨骼和其他部分組成。

蠑螈的肢體再生過程就像小樹發芽一樣,200多年以來,科學家們對該生物頗感興趣,進行了大量科學試驗和研究分析,其目的是希望將蠑螈的神奇再生能力未來應用至人類身體,蠑螈是人類再生醫學的最大希望嗎?

除了再生,還能“嫁接”同伴身體

科學家經常研究蠑螈的再生能力,這種奇怪、外形不討人喜歡的物種已成爲科學界重點研究對象,除了四肢再生,蠑螈還能再生下頜、視網膜、卵巢、腎臟、心臟、未發育完全的肺、脊髓和大部分腦組織。

它能治癒各種創傷而不留下疤痕,蠑螈甚至還能將同伴的身體“嫁接”到自己身體上,就像自己的身體部分,沒有出現免疫反應,這種特殊能力助長了部分科學家以科學名義進行的畸形生物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實驗中,前東德科學家將小蠑螈橫向移植在大蠑螈背部,它們的循環系統被連接起來,研究人員將這種聯合突變體稱爲東德“集體主義的勝利”。儘管蠑螈似乎可以從任何身體損傷中恢復過來,但是人類活動的事實證明了——我們幾乎摧毀了蠑螈的所有自然棲息地,除了實驗室和水族館之外,蠑螈已瀕危滅絕。

人們最常見的蠑螈是科學家所稱的“白色突變體”,它類似於水獺和短鰭鰻魚雜交的透明胎體,全身是白色,有時它會露出類似人類的詭異微笑,墨西哥阿茲特克人曾將蠑螈視爲天神的化身。

在其圓鈍扁平的腦袋後方,是伸展的腫脹軀幹,末端有類似魚類的細長尾部,蠑螈體長接近0.3米,4個短小腿部在身體兩側擺動着,就像是遠古爬行動物進化至魚類的過渡物種。它的兩腮後方各有一個類似紅色羽毛的腮梗,這些纖毛腮梗在水中漂浮、顫動着,有時會在水中輕微張開,猶如帶有羽毛的扇子。如果人們將腮梗纖毛剪除,不久就會再生,神奇的蠑螈是如何做到的呢?這可能也是一種再生能力,目前人們並不清楚。

人類潛在類似的再生能力?

人類的進化祖先物種可能像蠑螈一樣,也擁有再生能力,人類兒童實際上可能在四肢末關節實現再生,但這是已知人類唯一的再生能力。相反,人類是傷痕累累的物種,爲什麼人類祖先物種進化歷程中失去了“與生俱來”再生能力?當前科學家並未找到相關答案。

然而,從我們目前的進化優勢來看,人類找回再生能力可能是一件好事,截肢者可以快速長出新的肢體,癱瘓患者能夠恢復行走能力,所有器官退化和衰退都可能發生逆轉。

2018年,一個國際財團機構經過長期努力,蠑螈基因組(是人類基因組長度的10倍)終於完成了測序,2019年初,美國肯塔基州大學一支研究小組將蠑螈基因組繪製在染色體上,是迄今最長的基因組測序,對於那些希望有朝一日將再生技術應用於人類的醫學工作者而言,蠑螈是一本完美的說明書,其內容僅需要解碼。

蠑螈可能揭曉“長生不老”之謎!

然而,再生能力並非蠑螈擁有的唯一謎團,它的另一個未解謎團是它的成長過程,大多數蠑螈成長至陸地生活的成體之前,像蝌蚪一樣,是一種水棲幼體,但它們似乎永葆青春,被稱爲“蠑螈彼得·潘”,即使達到性成熟之後,仍然處於幼體階段。這種保持幼體特徵現象叫做“幼態持續(neoteny)”,該現象令生物學家感到迷惑不解,幾十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爭議是否將蠑螈作爲一支獨立物種,或者將僅其幼體作爲一支物種。

令人困惑的是,有時蠑螈可能會在被刺激的情況下進行最後的轉變,吸收它的鰓和鰭,離開水面到陸地上生活。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這種變化就像一箇中年人突然肩膀變寬,手臂前傾,大步走進叢林變成大猩猩。法國1866年出版《Grand Dictionnaire Universel du XIXe siècle》一書中將蠑螈定義爲“最不完美、最容易降級的兩棲動物”,但它們也可以優雅地進入更高的生存狀態。

人類似乎對於蠑螈的變形發育過程十分熟悉,1920年,英國生物學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研究發現,用羊的甲狀腺碎片餵養蠑螈,可以促進它們從幼體向成熟體變形。赫胥黎在英國《每日郵報》發表文章聲稱,在對蠑螈的實驗中發現該生物具有“長生不老”的特徵。他的弟弟奧爾德斯是一位作家,將蠑螈暗喻爲人類,其獨特的幼態持續暗示着人類存在“進化缺陷”和被抑制的潛能,他和同期文學作者非常支持“幼態持續”論。

如果蠑螈對於人類具有很好的鏡像進化效應,那麼人類也應該大多數年齡段處於“青春期”,它們扁平頭部、小鼻子、身體無毛,都是我們進化表親和祖先物種在嬰兒期的特徵表現,那麼人類是否應當比其他靈長類動物在幼年時期度過很長時間?

如果是這樣,人類大腦將長期處於快速發育,最終頭部將變得更大,童年時期將大幅延長,爲大腦提供長期訓練的機會。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Konrad Lorenz)認爲,人類還保持着一種“善於調查分析、好奇心很重的童年特徵”,人的本質是一種稚嫩的表現。

蠑螈似乎有一種神祕的吸引力,讓人類關注它們,在人們認真思考蠑螈如何重新生長肢體之前就對該生物觀察很久,也許正是蠑螈的神祕特徵促進阿茲特克人將蠑螈視爲天神化身。

1952年,阿根廷超現實主義作家胡里奧·科塔薩爾(Julio Cortázar)撰寫的短篇小說《蠑螈》中清晰地展現人類與蠑螈具有親緣關係的一種直覺,這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人對蠑螈的迷戀,他每天都去水族館看蠑螈,他認爲,當看到蠑螈第一眼時就知道我們是連在一起的,某種遺失、遙遠的關聯將我們連在一起。他一直透過水族館的玻璃觀察蠑螈,直到有一天,他竟然毫無察覺地發現自己懸浮在水面上,身邊都是蠑螈同伴,凝視着水族箱外的參觀者。(葉傾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