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ME科技故事

2009年3月,位於英國康沃爾郡紐基的藍礁水族館(the Blue Reef Aquarium)曾發生過一起“靈異事件”。

一切緣於水族館的工作人員發現魚缸裏的珊瑚及魚類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破壞,有些珊瑚甚至被切成了兩半。

水族館的管理者馬特·斯萊特說:“有東西在大肆吞噬珊瑚,但我們對其一無所知,我們還發現了一條受傷的刺尾魚。”

爲此他們設置了陷阱,夜復一夜地擺出各種各樣的誘餌,但是這些誘餌連同魚鉤都神祕消失了。

在數週毫無線索的情況下,他們決定把魚缸內的其他物品先移走,看看能否找到“罪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這潛伏在魚缸內長達1.2米的博比特蟲(Bobbit Worm)。

而就是這樣一條蟲子,一直以來偷偷地破壞珊瑚、喫掉魚羣、毀掉陷阱,那些藏在誘餌裏的鉤子,估計也在它肚子裏了。

工作人員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巴里(Barry)”,如今巴里已不再屬於這個世界,但是它以及它所代表的博比特蟲這一物種,仍然活在我們的噩夢中。

如果你聽說過蒙古死亡之蟲的故事,你很容易將兩者聯繫在一起。那是一種長得像蠕蟲的巨大的蟲子,會噴射出強腐蝕性的劇毒液體,還能產生強大的電流。

當然“死亡之蟲”的故事有待考究,但是被稱爲“地獄沙蟲”的博比特蟲可以說是海洋中的“死亡之蟲”。

博比特蟲的體型最長可以達到3米,目前觀察到的平均長度也有1米左右。也就是說,藍礁水族館裏發現的博比特蟲才勉強過了平均線而已。

這種體型會讓人覺得蛇這個名稱會更符合它的外形,事實上它是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磯沙蠶科下的一種蟲類,而且是體型最長的多毛類動物。

那爲什麼水族館裏一直都沒人注意到這長達1.2米的蟲子呢?其實博比特蟲將自己90%的身體都埋在由碎石、泥土或珊瑚組成的海牀裏,只露出幾英寸長,而且它們只有在晚上纔出來捕食。

所以當你在野外偶遇一條博比特蟲的時候,你很難判斷沙子下埋着多長的身體。

湊近觀察你會發現它體表上漂亮的彩虹色,只看它們露出身體的那部分,反倒又沒有那麼瘮人,畢竟蛇形物對人來說就是一個恐懼buff。不過恰恰是這看上去“還行”的部分,纔是其他海洋生物的噩夢。

博比特蟲通常以小型魚類和蠕蟲爲食。它不需要靠自己龐大的身軀去威懾獵物,而是用“守株待兔”式的捕獵方式與強大的口器,在對方還未反應過來時就淪爲自己的盤中餐。

博比特蟲擁有肌肉發達的進食器官,我們稱之爲咽(pharynx),在其末端具有鋒利的下顎,當獵物經過時可以快速出擊,力量足以將一條魚撕成兩半。

它們雖然沒有眼睛,但露出的部分具有5根觸鬚,能夠靈敏地感知經過的獵物,並且快速出擊將其拖入洞中。

如果那時獵物沒有被咬死,就能知道被拽進博比特蟲洞穴和無法言說的噩夢裏是什麼感覺。

墨西哥研究環節動物多毛類的生態學家路易斯·F·卡雷拉-帕拉(Luis F. Carrera-Parra)和塞爾吉奧·I·薩拉扎-瓦列霍(Sergio I. Salazar-Vallejo)認爲,博比特蟲會在獵物體內注射一些麻醉或致命毒素,特別是在獵物比自己還要大的情況下,可以保證獵物安全被攝入,然後通過腸道消化。

所以別看它只是一隻蟲子,其兇猛程度不亞於一些較大型的食肉動物,連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幾乎沒有天敵的獅子魚,也曾遭博比特蟲的“毒口”。

有趣的是,它們的食物之一歐鯿看透了博比特蟲“偷偷摸摸”的行爲。白天的時候歐鯿能夠看得到博比特蟲,它們會齊心協力把覆蓋在博比特蟲身上的沙子吹開,暴露其藏身位置。

2016年科學家發現相似眶棘鱸(Scolopsis affinis)會像鳥羣一樣圍攻博比特蟲的隱藏地,並且從嘴中噴射水流,從而迫使它躲到洞穴的更深處。

雖然它們不是直接對其肉體進行摧殘,但是對於習慣“埋伏”的博比特蟲來說,這種“報復”手段也比較難受。

除了長相與行爲,“博比特蟲”這個名字與“蠕蟲”、“沙蠶”相比也具有滿滿的科幻風。據說這可能與一位叫做約翰·韋恩·博比特(John Wayne Bobbitt)的男子被妻子“斷根”的悲慘遭遇有關。

這是發生在1993年的一起轟動美國的家暴事件。當時22歲的洛倫娜·博比特(Lorena Bobbitt)因爲不堪丈夫的出軌與虐待,在一個週日晚上,她拎着8英寸長的切肉刀進入臥室,毫不猶豫地割掉了醉酒約翰的“命根子”,驅車將其扔到了不遠處的田野裏。

冷靜下來的洛倫娜或許意識到事情鬧大了,就主動報警並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並告訴他們她把那該死的東西扔到哪裏去了。經過徹底的搜查,這名26歲的前海軍陸戰隊士兵找回了他那殘缺的“命根子”並重新接了回去。

之後在1994年1月的法庭聽證會上,檢察官和陪審團只花了7小時就判定洛倫娜無罪,因爲她是在精神錯亂的狀況下傷人的。

洛倫娜在州立醫院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裏觀察後便被釋放了。而術後痊癒的約翰非但沒有因爲這段令人羞愧的經歷“隱姓埋名”,反而走向了色情明星的道路。

那麼這起事件與博比特蟲又有什麼關係呢?據說大約20年前,一名水下攝影師看到了這種蟲子強大的咬斷獵物的能力,這讓他想起了洛倫娜,認爲兩者的行爲有一定的相似性。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男生在夜潛時,要害部位遭其毒口,不過目前爲止鮮有與博比特蟲傷人有關的報道。

其實名字怎麼來的倒不重要,現在的博比特蟲也有屬於自己的學名Eunice aphroditois,但是科學家們在博比特蟲的分類和歸屬問題上仍有巨大的爭議。

博比特蟲最初是在斯里蘭卡附近的印度-太平洋熱帶水域發現的,在世界各地的熱帶海域中都有分佈。然而科學家認爲人們可能會將其他類似的巨型磯沙蠶誤認爲是博比特蟲。

單從外形上去區分這些不同的物種是十分困難的,這也使得對磯沙蠶屬(Eunice)內物種的分類學、系統學研究變得十分複雜。

德州農工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安雅·舒爾茨(Anja Schulze)表示海洋生物學家在野生環境中並不經常遇到這些磯沙蠶類生物,於是相關標本就具有很大的科研價值。

但是保存方式又成爲了一個麻煩的問題。科學家能夠接觸到的標本一直浸泡在福爾馬林或乙醇中,這濾去了它們身上絢麗的彩虹色。而據舒爾茨描述,這些顏色或許是區別不同種類博比特蟲的標準之一。

所以在分子水平上對其系統發育特徵的研究,以及更多有關它們棲息地的數據,可以作爲一個非常有用且必要的工具對這些神祕的物種進行更精準的分類。

比如最近的研究正式將居住在地中海和愛琴海的巨型磯沙蠶歸類爲Eunice rousseau,而不是博比特蟲。

有意思的是,它們常常會莫名其妙地潛入人類社會中,並且生活得還不賴。除了開頭所提到的例子,2009年日本瀨戶漁港發現了一條長達3米的博比特蟲,體重近0.5公斤,這也是目前爲止發現的最大的博比特蟲。

英國《每日郵報》也曾報道過一名美國男子在自家的魚缸內發現博比特蟲的經歷,

此外人們對博比特蟲的繁殖方式所知甚少,研究人員推測,博比特蟲的有性生殖發生在早期階段,甚至當它們只有100毫米長的時候,這與往後的大個頭相比是非常早期的。

研究人員也試圖從博比特蟲的近親入手來揭開它們繁殖的面紗。他們發現一些磯沙蠶類生物爲了繁殖,身體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它們身體的後半部分會發生改變,用來包含精子或卵母細胞,而且通常有一個大的眼狀斑點。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它們會離開庇護所,集體游到海面上。這種羣集行爲隨着精子和卵子的大量釋放而結束,通過這種方式完成受精。

講到這裏你或許會對博比特蟲產生“大膽的想法”,尤其是當你聯想到沙蠶,這些俗稱“海蜈蚣”的蟲類既可以當飼料,也可以做美食。

不過沙蠶屬於沙蠶科,與磯沙蠶科的博比特蟲有着巨大的區別。至於博比特蟲的味道如何,這可能需要“第一個喫螃蟹的人”來回答一下。

Matt Simon. Absurd Creature of the Week: 10-Foot Bobbit Worm Is the Ocean's Most Disturbing Predator. Wired. 2009.6.13.

The Tale of Two Bobbitts - and both Worms! HubPages. 2019.4.18.

Lachat, J., Haag-Wackernagel, D. Novel mobbing strategies of a fish population against a sessile annelid predator. Sci Rep 6, 33187 (2016).

What is a bobbit worm? Science Focus.

Bobbit Worm: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habits and more. Our Marine Speci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