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禾子

讓勞動有美感。

人們關於李子柒的爭論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次又因爲一篇討論文化輸出的文章,李子柒再一次被動地參與了自媒體們的狂歡。反感她的人似乎依舊反感,反覆冠之以“擺拍”、“作秀”、“裝逼”的標籤,哪怕是一篇合理探討李子柒現象的文章,也被他們認爲是打了廣告收了錢。

陰謀論者們從來都不會缺席這樣的狂歡,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李子柒視頻的拍攝方式,由此延伸出了一系列關於真實和虛假的猜測。

真實還是虛假?這恐怕不是你我這些外人能夠和應該回答的問題。指摘李子柒總是化妝幹農活的人,不知道是不是非要看到她蓬頭垢面、不修邊幅才滿意開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李子柒喜歡打扮自己,就像很多人喜歡拍照時開美顏一樣,都是出於愛美;她回到農村、通過拍視頻獲取收入,和有人選擇離開親人、去大城市打拼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決定,外人無權置喙,這是常識。

李子柒選擇用一種更詩意的方式呈現她眼中的理想生活、城裏人眼中的農村圖景,不僅是出於她的喜好,更有其美學依據。影像作爲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原本就有別於現實,包含了美的昇華,正是因爲人們對美的追求,百年來影視藝術才得以進步,發展出各式不同的流派和分支,那種既有的影像之美帶給人的享受和震撼,反過來又激發着像李子柒這樣互聯網時代創作者的效法和創作。

誰能說李子柒在她的視頻裏追求美是有錯的呢?出現在她視頻裏的山川、溪流、田園,不正是很多人在自己難得的假期盤算前往的嗎?她精心佈置的院落,爲下廚和手工準備的精緻器皿和齊全工具,以及漂亮的衣飾妝容,不也是爲了能讓呈現出的影像更優美靈動?李子柒把自己的日常以一種經過加工的、更藝術化的面貌展示出來,背後隱含的是觀衆對美好事物的想象,對理想生活的希冀,她在滿是土味視頻的網絡環境裏呈現出了中國農村的另一種模樣,這難道還不夠嗎?還是說生活在農村的勞動人民非得滿足一些人眼裏土味、憨實、灰頭土臉、沒有文化的刻板印象?

批評者們也常常忘記,給李子柒視頻打底的,是她真實的生活經歷。即便是在一些公開採訪中,提問者也經常會出現如“爲什麼會選擇拍攝農村田園生活”這樣暗含了一定中產審美預設的問題,但在李子柒本人看來, “你眼中的生活技能,或許只是別人的求生本能。”

最近的熱播劇《慶餘年》裏有一句臺詞:“生命自己就能找到蓬勃之路”,對李子柒來說,上述“選擇”可能壓根不存在,視頻裏展示的都是她早已習得的、生活教給她的東西。貧窮曾深刻塑造了她的童年,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去世,從小跟着爺爺奶奶在農村長大,做飯、做農活是她在那個時候就必須去做的事。她曾用“耳濡目染”、“知根知底”來形容自己在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爺爺做鄉廚,她就幫着燒火、遞盤子;爺爺在農忙間隙編制竹椅、竹扇子、揹簍、簸箕等等竹製品去賣錢,她就幫忙打下手;夏天爺爺奶奶出門種田,她就早早在家做好飯等他們回來……

現在李子柒用於拍攝的蔬果,也都是自己和奶奶在院子裏親手種植的,種類就包括但不限於南瓜、玉米、豇豆、秋葵、番茄、辣椒、茄子、草莓、藍莓、葡萄、無花果、柚子……不是所有結出的果實都能被拍到視頻裏去,“一個月就拍三、四個視頻,根本拍不完,大部分還是平時生活喫掉了。”

從這些從過往零星採訪資料中拼湊出的畫面,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笨拙的務農新手,恰恰相反,是一個真正浸淫到生活內裏的勞動者。至少,她在視頻裏表現出的麻利和老練都不是裝出來的,這也是爲什麼我們會在彈幕裏看到有不只一句“李子柒的視頻比較良心”飄過。

所以,到這裏就可以理解,李子柒做的事,其實是在讓勞動變得更有美感。本質上,李子柒是一個憑藉自身天生的稟賦,賦予了勞動這件事美感和文化意義的人。那麼,在讓勞動變得更美、更容易傳播的路上,依靠團隊有錯嗎?

這又是被批評者們拿出來嚼舌根的另一個話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團隊”成了一個貶義的說法,在一些人眼裏,好像一個人有了團隊就能翻雲覆雨,製造天大的謊言和陰謀,把觀衆耍得團團轉,所以團隊是應該被抵制的,一個人運營才純粹。那按照這種人的邏輯,所有的社會組織都應該原地解散,還要學校幹什麼?都自學成才好了。

李子柒依靠團隊沒有問題,依靠團隊把視頻做得更好沒有問題,依靠團隊賺更多錢更沒有問題——你看到有了團隊以後的李子柒不務正業、腐壞墮落了嗎?李子柒作爲一個勞動者,又不單純只是一個勞動者,她不是靠種地幹活獲得單純的買賣交易收入,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利用互聯網取得了另一種物質回報,並且這樣的回報比單純靠種地還要有意義。至於以一種怎樣的方式來實現目標,那完完全全是李子柒自己的事。

何況和喬碧蘿們相比,李子柒簡直是網紅屆的一股清流,喬碧蘿之所以遭到封殺,外表真的是其次,原因更多在於惡意營銷和她所傳遞的不入流的價值觀,這也是爲什麼喬碧蘿到最後徹底成了一個笑話。李子柒的不同在於,她完全投入於如何將勞動變得更美這件事上,多年以前,趙本山就在小品《紅高粱模特隊》說“勞動者是最美的人”,因爲李子柒的努力,勞動得以被賦予意義,變得更有力量,這太值得鼓勵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