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多路少、事多警少,打破傳統-以城市大腦建設爲契機創新警務機制改革

  隨着杭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車多路少、事多警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機動車和駕駛人保有量,分別是十年前的2.7倍和3.2倍,交通警情大幅增加,但警力數不升反降,比十年前減少了8.8%。

  與此同時,爲籌辦2022年亞運會,杭州城市快速路網、軌道交通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緊推進,可供通行的道路面積銳減20%。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凸顯,2015年至2016年,杭州交通擁堵排名一直在全國第2、第3的高位徘徊。

  面對嚴峻形勢,改革、破除傳統的“人工式、被動式、經驗式”的警務機制勢在必行。對此,杭州交警積極對接國家實施交通強國、科技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重大戰略,緊緊抓住杭州市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城市大腦契機,按照公安部深圳會議、長沙會議部署要求,牢固樹立“需求引領技術、創新驅動發展、實戰檢驗警務”的理念,以城市數據大腦爲平臺,以警務機制改革爲引領,勇於創新,大膽實踐,着力推進城市道路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目前,杭州交通擁堵排名已降至全國大中城市第30位,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連續15年下降,城市交通秩序不斷改善,特別是禮讓斑馬線已成爲城市一張靚麗名片。

  需求引領技術-建設城市大腦平臺開啓警務機制數據化變革

  建立“情指勤督”一體化現代警務運行機制,必須依託一個功能強大的平臺。對此,杭州交警基於“城市生命體”理論和“互聯網+交通治理”的思維,堅持以服務實戰爲導向,以需求引領技術,從2016年12月起,按照“全面感知、戰略主導、智能模仿、反哺系統”的路徑,會同在杭高新企業,垂直整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於去年6月建成城市大腦V1.0,今年9月迭代升級到V2.0,開啓了杭州城市交通管理現代化、警務機制數據化的深度變革。

  一是指揮依據由定性轉爲定量。

  目前,城市大腦V2.0每2分鐘便對城市道路交通狀況進行一次掃描,實時感知在途交通量、延誤指數、擁堵指數、快速路車速等7項“生命指標”。並對可能發生異變、突變的交通趨勢,提前作出警示,爲指揮人員採取交通誘導和調整交通組織、勤務部署等應對措施贏得時間、佔據先機。

  二是警情處置由被動轉爲主動。

  通過對現有3400多路球機監控進行升級改造,使城市大腦V2.0能自動發現110種警情,並形成97種閉環處置模式,實現了城市道路交通360。全天候自動巡檢,第一時間自動報警。

  現日均自動發現警情3萬餘起,準確率達95%以上,且從發現至報警平均用時僅10秒鐘。接報警後,杭州交警指揮部門就能根據城市大腦直觀顯示的警力分佈狀況,就近調度警力處置。以前民警日均處置事件5—7起,引入城市大腦以後,日均處置量達到15起,勤務效能提高2倍以上,相當於增加了280名警力。

  三是公衆服務由單向轉爲互動。

  緊密結合公安部“放管服”改革,將互聯網地圖、警察叔叔APP、廣播電臺等媒體作爲重要窗口,第一時間發佈路況信息並進行交通分流誘導。交通參與者也可以通過警察叔叔APP進行報警求助或發表意見建議,與城市大腦即時互動,加強雙向溝通,提高信息對稱。

  V2.0上線後,警察叔叔APP的用戶量迅速突破百萬大關,採集和發佈交通信息上萬條。此外,基於城市大腦開發了110、119、120等救援車輛的“一路護航”功能,通過對象發起、並行協作,在線實時構建、打通消防、醫療等“救援快速通道”。

  四是違法打擊從粗放轉爲精準。

  除了助力解決交通擁堵等問題,城市大腦也應用於重點車輛報警、套牌車輛自動識別等功能,與路面警力查緝相結合,快速發現、快速指令、快速攔截。

  根據公安部交管局部署,11月份以來已查獲假牌套牌遮擋號牌等涉牌違法行爲30餘起,其中3人被處以行政拘留,成爲交警部門強化情報研判、精準打擊重點車輛的重要科技支撐。

  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信號配時中心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城市數據大腦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技支撐;“情指勤督”一體化是警務機制改革創新的戰略支撐,兩者相輔相成。

  爲確保“情指勤督”一體化落地,交警部門以指揮情報中心爲樞紐,通過城市數據大腦實戰應用,深度挖掘數據情報信息,建立健全預警研判機制和勤務指揮機制,積極推進兩級指揮體系集成化、專業化、扁平化。

  “惟有做精,方能做強”。秉持這一思路,今年4月,杭州公安交警部門將信號配時調控從指揮情報中心職能中剝離出來,專門建立起信號配時中心,使指揮情報中心更趨精銳和專業,真正予以做強。

  同時,通過實行統一、科學、精準的配時,接長信號配時這一“傳統”短板,促使杭州信號配時工作從業餘到專業、從滯後到提前、從分區到集中,有效提高了通行效率,並實現了一大突破。

  一是打造專業團隊進行統籌調控。

  杭州交警信號配時中心接管了市區路口1882個交通信號燈,打破轄區界限,加強區域統籌,並以警企合作、服務外包形式,引入智能交通領域的優秀企業,由教授和配時博士、碩士組成專業團隊,對城市大腦交通信號模塊研發迭代和信號控制智力訓練。

  同時,專業團隊與兩級指揮系統默契配合,對城市數據大腦產生的路口信號報警,及時“消紅變綠”完善閉環處置,實現交通信號運行的全時段管控。2018年下半年起,人民羣衆對信號燈配時不及時、不合理的投訴明顯減少。

  二是實現人工智能上零的突破。

  專業團隊和專業人士的配時經驗,依託人工智能技術反饋給城市大腦,供其深度學習。今年9月,交警部門率先在高架道路上運行AI信號燈。通過2分鐘、4分鐘、6分鐘的不斷學習、反饋及自我評價,自動找出主線和匝道最均衡、最適合的時間及流量配比方案。

  目前,已在59個高架匝道應用。應用後,高架主線流速基本維持在50公里/小時左右,通行能力穩步提升。

  實戰檢驗警務-推行三項措施提升警務效能

  實戰是檢驗警務是否科學的標準。當城市大腦自動發現警情後,若勤務機制跟不上,其應用就沒有真正落地。

  因此,杭州公安交警部門堅持依靠實戰來檢驗並不斷調整完善勤務機制,在傳統的“見警率、管事率和查處率”基礎上,重點圍繞提高勤務部署的機動性,點線面結合、動靜態互補,推出了3項勤務改革措施。

  一是推行“三長”制,落實責任包治。

  “三長”制(片長、路長、崗長)中的片長和路長分別由杭州交警部門黨委班子成員和處級幹部擔任,牽頭研究制定區域交通治理方案,推進堵點亂點治理。同時,面向全局民警以“掛牌納賢”的形式公開選聘崗長39名,帶領崗位民警、協輔警落實責任包乾。

  二是組建機動隊,提高處置效率。

  在中心城區和城市高架組建了一支由67名民警、150名協警組成的交警機動隊(TPTU),歸屬指揮情報中心直接調度,第一時間快速處置城市大腦發現的各類警情。將精準扁平指揮調度與多點就近快處相結合,與路面常態勤務相疊加,豐富勤務層次,提高處置效率。

  三是布警網格化,創新勤務模式。

  將各個城區劃分爲常態勤務責任區67個,依託城市大腦預警報警、網上勤務派勤、警力定位可視等科技支撐,積極構建常態勤務爲基礎、數據引領爲導向、機動勤務爲疊加的網格化數字勤務模式,不斷充實路面管理力量,充分釋放勤務效能。

  在此基礎上,探索“去行政化”改革,試行打破大隊、中隊固有編制和行政區域框限,組成“一警帶兩協”的最小作戰單元,劃定網格化責任區,由指揮情報中心根據城市大腦報警,點對點直接指令責任區的作戰單元趕赴現場處置。以此更好地適應大數據背景下城市公安交通管理發展需要,提升人民羣衆的安全感、獲得感和滿意度。

  近兩年來,杭州公安交警部門通過建設城市大腦,衍生了最亮雙眼——視頻監控、最巧雙手——信號配時、最快雙腿——TPTU,城市生命有機體的軀架逐漸成型,有效落實了“情指勤督”四位一體警務機制改革,促進了交通管理模式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空間管理向時間管理、由機械勤務向機動勤務、由交通自治向交通共治的轉變,推進了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