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園,如果不施用農藥、化肥,可能會經受蟲害,影響產量和茶農收入,如果施用農藥、化肥,又可能會影響茶葉品質與人體健康,甚至危害所處流域的生態環境。

能不能既要“一碗好茶”,又留住流域“一灣好水”?“臺灣藍鵲茶”的故事值得品味與借鑑。

知識青年下茶鄉,立題流域“生態收復”

“臺灣藍鵲茶”基地位於中國臺灣新竹坪林,這裏是翡翠水庫集水區、北勢溪流域的上游,臺北人喝的水就從這裏來。由於地處水源保護區,坪林的產業發展受到諸多限制。2005年之前,坪林是從臺北到臺灣東岸的必經之地,旅客大多在此停車休息、喝茶、買茶,當地人依靠奉茶經濟營生。可是自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後,路過坪林的車流驟減,坪林就此呈現沒落之勢,更多年輕人外移。

人少了,可是生態環境並沒變好。由於勞動力少,加之進口茶葉的衝擊,留守坪林的茶農不得不追求以更快的方式、更低的成本產出茶葉,農藥、化肥的使用更甚以往,生產、生計與生態陷入惡性循環。

坪林風光

2012年,臺北大學城鄉所的新鄉村團隊進入坪林,輔導茶農社區,深耕茶鄉文化傳承、產業轉型與生態保護。最初,新鄉村團隊參與輔導當地茶農成爲導覽員,對觀光客進行生態導覽。可是,導覽解說對於茶農來說,只是一份補貼家用的兼職,他們回到茶園還是會使用農藥、除草劑等進行耕作。

怎樣引導茶農迴歸到不噴灑農藥、除草劑及不施化肥的友善栽種方式,同時又能改善生活?新鄉村團隊決定,與茶農合作生產並幫助營銷,宗旨就是:把坪林建成中國臺灣第一個沒有農藥的茶葉產區和生態村,再逐漸“生態收復”整個流域,讓更多集水區內的茶園不再投入農藥。

成立社會企業,引領茶園友善耕作

栽種環境友善的茶葉,茶農要耗費數倍精力,茶園產量也可能只剩下原有的一半。

茶農陳六合是參與環境友善耕作計劃的茶農之一。在他家的一片茶園,由於沒有噴灑除草劑、殺蟲劑,這裏雜草叢生,有的葉片留有被蟲啃食過的痕跡,還有的葉片背面沾有蟲卵,但整個茶園生機勃勃。“一開始會被別人譏笑是笨蛋啦,不用農藥、化肥,茶葉被蟲喫了大半。”可是慢慢地,陳六合發現,以自然方式種茶,茶樹自己會產生抗體,蟲害問題逐年降低,茶園也多出不少野生動物。在去茶園的路上,陳六合指着一處洞口說,“看,那就是穿山甲的家。”

晾茶

爲了讓茶農無後顧之憂地生產環境友善茶葉,臺北大學博士、新鄉村團隊的成員之一黃柏鈞借貸兩百萬新臺幣,創立了“臺灣藍鵲茶”這個社會企業,與茶農以契約耕作的方式合作,即只要茶農使用友善耕作方法種植,就全數購入收成的茶葉,負責銷售,讓茶農不用擔心成本或風險問題。“臺灣藍鵲茶”還引入大企業來認養茶園,引導消費者走進農家,體驗採茶、製茶、品茶,同時普及“臺灣藍鵲茶”背後的生態理念與價值。

不過,出於生計考慮,參與環境友善耕作的還只是部分茶農,很多參與的茶農也並不是把全部的茶園都投入,而是自我衡量過後,用能力所及的比例來投入友善耕作。

賣的不僅是茶,更是護育生態的理念

“臺灣藍鵲茶”的品牌標誌是一隻口銜茶葉的臺灣藍鵲,意喻“臺灣藍鵲爲您選茶”。

臺灣藍鵲是坪林常見的特有種鳥類,成羣結隊,彼此團結,特別是每到繁殖期,所有家庭成員會一起照顧新生雛鳥,即“巢邊幫手製”。這一生態習性與茶園的工作形態十分契合,每到茶葉採收時,親朋好友都會來幫忙。新鄉村團隊也把自己定位爲坪林茶農的“巢邊幫手”,不僅幫忙營銷,還針對茶農開展各類培訓,組織大學生志願者爲茶農子弟輔導功課等。有的茶農甚至因爲孩子功課進步很快而自願加入“臺灣藍鵲茶”友善耕作網絡。

臺灣藍鵲茶

“臺灣藍鵲茶”還在坪林辦工作坊,向茶農展示流域中哪個茶園有用農藥、哪個沒有,讓茶農之間相互影響,慢慢理解友善耕作並共同參與進來。經過近7年的努力,“臺灣藍鵲茶”生產基地已從最初的3片,發展到目前的20片,有“遠在天邊”茶園、“穿山甲”茶園等等,每片茶園各有特色、茶葉各有風味。

黃柏鈞說,“臺灣藍鵲茶”的核心價值並不僅僅在於茶好喝、對身體健康,更在於這是一碗護育生態的茶。在“臺灣藍鵲茶”基地,茶園供萬物享用,蟲喫過、鳥喫過,剩下的纔是留給人類的,所以說是動物在爲人類選茶,強調的是生物棲息地的保護,讓土地恢復生機。

一碗“臺灣藍鵲茶”,不僅讓人品到香氣宜人的健康茶葉,更能品到泥土與山氣的原汁原味,還有茶農敬天愛物的自然之心與知識青年的社會責任與鄉土情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