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寶以來,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長安者,歸路既絕,人馬皆仰給鴻臚。李泌知胡客留長安久者或四十餘年,皆有妻子,買田宅,安居不欲歸。”——《資治通鑑》提起西安,多想到兵馬俑、鐘樓、古城牆,以及楊貴妃的華清池,和不復存在的阿房,十三朝古都,悠悠歷史蕩氣迴腸。一面是曾經的繁華盛唐,一面是如今的網紅之城,對於從古至今移居至此的外來人,西安,早已是他們魂牽夢縈的精神家鄉。站在飽經風霜的城牆之上,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宏偉依舊,仿若自己也是指點江山的君王。一座城,最吸引人的一定是當地人。西安的最大的特色,不在文化北大街、金融南大街、商業東大街,而是在“美食天堂”的西大街,在當年“安居不欲歸”的回民身上。行走在西安街頭,外地人會說:“走,逛逛回民街。”本地人會約:“去坊上喫烤肉。”這俗稱的“回民街”並非一條街道,而是西安城西北一隅,穆斯林聚集居住的地方,當地人稱之爲“回坊”“坊上”。7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穆斯林來到中國定居時,這裏被稱爲“藩坊”。後來建立清真寺,變爲“教坊”,清代開始,正式得名“北院門”。爲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們“依寺而居”,每座清真寺周圍都形成一個“坊”,鼎盛時期,更有“七寺十三坊”一說。朝代更迭,國內外戰亂頻繁,中原人和西域人錯雜居住,交匯於長安,完成了歷史上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一碗羊肉泡饃、一串烤肉,其實也是漢迴文明碰撞的產物。看似伊斯蘭教獨佔一方,但佛教的喇嘛寺、道家城隍廟,它們同在古城熱鬧的轉角,爲人們提供精神安放的靜謐空間。而今,“美食回民街”成爲了西安一張重要的名片。當遊客們人頭攢動擼一串烤肉,熙熙攘攘吆喝一碗羊肉湯時,大家都已經默認,這裏是古都西安最後的遺存區域,也是新西安人觸摸西安的首選窗口。阡陌街巷,這是中國自己的街道;林蔽檐牆,這是土地生長出來的建築。轉過喧囂的拐角,有一片糅合了歷史與宗教的回坊,有一段被熱鬧掩蓋的過往時光。盛世長安,八方來朝,多元交融,是西安的底色,看懂回坊,纔算是看懂當時長安的包容。無論你是自詡土生土長的老西安,還是初來乍到的西安新鮮人,也許這都會是你第一次知曉,哪裏纔是“回坊”。也許你去了很多次“回民街”,卻從來沒聽說過“七寺十三坊”,更不知道灑金橋清真寺也是七寺之一。也許你以爲在廟后街喫烤肉很本地,但紅柳木更地道,還是鐵籤子更地道?你知道穆斯林去清真寺做禮拜,卻不知西安哪一座清真寺最古老,更沒見過有園林的中國式傳統style。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