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期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

  ◎ 餐飲老闆內參 內參君

  倒閉!欠薪!跑路!獲罪!

  當這些落到網紅餐廳Win House身上,衝擊力立刻放大百倍。

  這不僅是一家曾因“全日制早午餐鼻祖”而火爆上海的網紅餐廳;

  更在於其兩位創始人,均是知名餐飲老炮。

  上海音家餐飲董事長是百勝中國前總裁蘇敬軾,他曾帶領肯德基從4家店擴張至4000多家店,退休時,業內評論贊其:“功成名就,全身而退。”

  CEO是永和大王創始人林猷澳,他也曾將油條豆漿賣到年營業額3億。

  可現在一地雞毛:Win House旗下14家門店全部關門!拖欠340餘名員工薪資330萬!房租拖欠!林猷澳處於失聯狀態,將被移交公安機關,欠薪入罪的同時還將列入“黑名單”。

  難道“網紅”餐廳無法變爲“長紅”餐廳?難道餐飲老將再創業,也只能隨機成功?

  雖然現在事態還不明朗,但開餐廳成功就是:人來了,錢來了。

  Win House到底做錯了什麼,讓Win變成了Close?

  2

  Win House到底怎樣?

  

  Win House用林猷澳的話來說,“爲都市年輕人打造的一個世外桃源。”

  餐廳主打美式早午餐(Brunch),水波蛋、歐姆蕾、煎餅等都曾好評如潮。

  環境走時尚工業風,採用半開放式廚房,簡約的木質桌椅,設計感十足的燈飾,低調又時尚,曾是潮人們熱衷打卡的拍照聖地。

  人均價位150元左右,但又設58、68、78三檔套餐,對比藍蛙、新元素,性價比還算可以。

  再加上創始團隊的明星效應,Win House一開業就火爆上海,甚至還被譽爲“全日制早午餐鼻祖”!

  直到2016年底,Win House上海老店也經常需要等位。

  但這個魔都網紅開到外地就受挫。

  北京西單大悅城,就餐高峯時,別家都排長隊,Win House只有幾桌顧客;杭州來福士店,顧客去“傳說中的網紅brunch,居然人很少,有點不習慣。”

  客人不來了,爲什麼?

  可能原因1: 創新沒跟上。Win House新店設計和產品都複製四年前,可這正是餐飲圈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四年,多少網紅餐廳橫空出世;

  可能原因2: 供應鏈跟不上。有不少顧客在Win House遇到過“沒有肉餅了,所以點不了漢堡”,“沒有面包了,所以菜單就變了一頁紙”;

  可能原因3: 選址有偏差。杭州來福士的西餐廳生意都很一般,Win House“低調”地躲在來福士一樓的角落裏;在北京西單大悅城的80+餐廳裏,算上西式簡餐,西餐廳只有6家,Win House在6層,在這80+餐廳的評論量裏,它的評價數排在第22位;

  可能原因4: 賽道競爭加劇。《2018中國餐飲報告》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約有3500家餐廳加入了120+這個高端西餐賽道。

  不過,如果上面這些原因是葉,下面的原因則可能是枝。

  3

  衆籌不是原罪

  背後隱藏的資金壓力纔是

  

  有分析說Win House是因爲衆籌股權分散導致管理問題,仔細研究下當時的衆籌方案就會發現,衆籌不能背這個鍋。

  Win House在2017年先後有4個衆籌項目,上海3個,杭州1個。每個項目的衆籌金額在400-550萬之間,有915人蔘與,累計衆籌1800多萬!

  Win House發起衆籌規則是,參與衆籌者只有分紅收益,並非股權(重點)!投資的年收益率6%,和銀行理財收益持平,還有每年7200元的消費電子券(全國店鋪通用)。

  4家衆籌店回購設定稍有不同,但統一的是共建期3年,之後Win Group會原價回購。

  有用戶質疑收益率偏低,品牌的解釋是“更傾向於推廣品牌,反饋給更多喜歡我們的粉絲,同時吸引更多的喫貨。”

  餐飲品牌衆籌離不開3個目的:首先是,品牌宣傳。這點確實達到,當時有不少報道。

  其次是,粉絲吸引。Win House客羣是有一定消費能力,喜歡新鮮事物的新中產,參與衆籌人也符合這兩點。給到的消費金都是電子券,也易於他們分享給朋友,無形中拉動營業額。不過以900多人爲種子用戶帶來的客源是有限的,只能錦上添花。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是,分擔資金壓力。在過往對Win House的報道中,內參君沒有找到任何關於資金運轉的介紹,只能推測,自有資金一定會有,衝着這明星創業團隊和初期的火爆,風險基金也不會缺席。

  但餐飲業回收期長,且不是一次投入就結束了。Win House高投入、跑馬圈地式擴張帶來的資金缺口必然不少,加上後期開的餐廳多數經營業績不佳,風險基金是否有意願跟進,還要打個問號。

  想起一個小插曲,在今年7月6日,蘇敬軾估清了手中持有的李寧股份,約289.93萬港元。

  所以,Win House的失敗,衆籌不能背這個鍋,但通過衆籌倒是能感受到品牌在資金上的壓力。

  另外,這4個衆籌項目均開始於2017年,退出要到3年後,不知當時爭搶着讓Win House開放更多衆籌名額的參與者是否要走上漫漫追債路。

  快速開店到50家就盈利了?

  這條老路走不通啦!

  

  相比衆籌,內參君覺得Win House的失敗關鍵在於,基礎沒打好就急速擴張。

  資金爲什麼緊張?新店還在養店期,就又要開店,還都是大手筆,當然錢不夠用。

  Win House官方曾說過,不開放加盟,所有門店都是直營店。

  以衆籌的杭州項目爲例,Win House和Pan Dan(音家旗下另一品牌)3家店打包,估值在1500萬,在杭州嘉裏中心、來福士、銀泰拿下的面積總和達到1180平米!

  有人覺得估值太高了,品牌的解釋是,“對設備及工程的要求,所以我們投入的成本會比一般的門店高。”

  Win House的擴張算是激進的,從2014年第一家店,到現在14家店,雙品牌,開店速度比其同賽道里的藍蛙、新元素、Wagas要快不少。

  內參道哥總結了358規律:3年出形象、5年有規模、到8年才決定品牌是否能成爲賽道里的小領袖。

  可Win House急於擴張,一方面遇到連鎖經營的“黑洞”,花銷大了,營業額增長緩慢,人員儲備不足,犯錯幾率增高;一方面前期投入過多,資金流緊張。兩者疊加,就命懸一線。

  4

  歸根結底

  餐飲老將們需及時更新系統

  

  不可否認,蘇敬軾和林猷澳這兩位餐飲人都有輝煌的過去,可一旦選擇再創業,就必須接受殘酷市場的公平考驗。

  成也經驗,敗也經驗。餐飲老闆們的打法和對市場的判斷,必須及時更新,否則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蘇敬軾曾表示,“在中國,我想光開店就夠我忙一輩子了”。他統領下,肯德基在中國迅速擴張。

  這樣的打法被百勝大中華區前副總裁劉國棟稱爲“謹慎速進”,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速”。

  “擴張是搶佔市場非常有效的手段。”這是蘇敬軾時常提及的理論,寧可自相殘殺,他也不會給對手一點兒機會。

  林猷澳同樣是擴張的簇擁者。在永和大王時期,他讓“小本”變成“資本”,引入風險基金,快速擴店,雖然連續虧損4年,但真如他預期,一旦衝破50家開店數,終於開始獲利。

  回看的話,如果不是遇到中國快餐迅速發展的時機,如果不是有百勝這樣國際巨頭的系統支持,如果永和大王當時沒有那筆風險基金,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再將過往快餐業快速擴張的戰略,無差別搬用到當下高端西餐賽道,就有些刻舟求劍的意味了。

  在52屆巴菲特股東大會上,被問及看待中國經濟和市場,巴菲特說,中國作爲一個比較新興的市場……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投機,但我覺得投機是一個不太聰明的做法,你需要非常多的運氣才能做這件事。

  做餐飲也是這樣。只有單店掙錢才能擴張,如果玩的邏輯是吸引資本進入,靠運氣和投機,肯定不能持久。品牌不同階段有不同打法,最終做大都要有系統支持,理念、制度、組織等缺一不可。

  ·end·

  統籌|段明珠

  編輯|王文婷 視覺|周瑞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